孙子兵法36计:借尸还魂

孙子兵法36计:借尸还魂

  借尸还魂(1)

  借他人之尸复活的战术

  计曰:“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解曰:一个不靠别人而能自立的人,不但难以操纵,也无法利用。反之,一个依赖人而生存的人,就会多方请求别人的援助。聪明的人懂得利用这个机会,掐住对方的脖子。这是免于被对方操纵,反而操纵对方的策略。

  行销就是创新,就是创造新顾客。

  商品的再定位,可以创造寿命循环的第二春。

  在《三国演义》中讲到: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其对手司马懿只是沿河坚守,拒不出城。

  尽管诸葛亮用了激将计,但是被司马懿识破,魏军继续坚守在牢固的工事之中。诸葛亮心急如焚。白天,他与众将商议下一步作战计划,夜里,又彻夜不眠地思考如何打败司马懿,过度的操劳,使他身染重病,口吐鲜血,最后死于军营之中。

  诸葛亮临终前,估计到他死后蜀军要撤兵,司马懿可能驱兵来追赶,因此把大将姜维和杨仪叫到面前,把他设想的“借尸还魂”计告诉了他们。

  主帅去世,蜀军将士悲痛万分,想立即为丞相发丧。但杨仪和姜维依照诸葛亮临终所授计策,告诉众人,先不要发丧。他们把诸葛亮殡殓入棺,然后率领蜀军启程返回汉中。

  司马懿得到诸葛亮去世和蜀军撤退的消息,果然率领大军从后面追来。没过多久,蜀军听得一声信号响,立即停止了前进,掉头像是准备迎击尾随而来的魏军。这全部是照诸葛亮之计行事的。

  就在马司懿心中升起新的疑念时,树林之中闪现出蜀军帅旗,旗下众将簇拥着一辆小车,车上端坐之人正是据传已死的诸葛亮。

  司马懿一见这情景,立即下令全军撤退。蜀军也马上启程回师至安全地带,才打起白幡,为丞相发丧。直到这时,司马懿才相信诸葛亮真的死了,车上坐的诸葛亮只是木头人而已。司马懿再想去追,但蜀军早已没踪影了。

  魏将都为失去了一个消灭蜀军的大好时机而懊丧不已,可司马懿叹道:“杨仪用兵之道大有诸葛亮之遗风,死诸葛亮借杨仪之身还了魂。我是上了‘借尸还魂’之计的当了。”后人用“借尸还魂”比喻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着另一种形式出现。

  “借尸还魂”旨在利用外力或谋略恢复生机,东山再起。所以,商业竞争中,对有前途难以控制的企业或产品,不要加以利用,对不能自立而依附于他人他物的企业和产品,则可以利用。这样就不会受人支配,而是支配别人。

  “通乳丸”的第二春

  行销战略中,有所谓的“商品寿命循环”,亦即任何一种新商品,在进入市场之后,均会经过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阶段。处于衰退期的商品,因成长迟滞,利润递减而成为“失望的商品”。对于“失望商品”的处理之道,若非放弃,就须以创新策略再造“第二次的商品寿命循环”。

  商品的“第二次寿命循环”,例如:自行车本为交通工具,但逐渐为机车、汽车所取代而失去昔日的风光,成为衰退期的商品了。但厂商将自行车的设计与功能稍加改良,并且重新定位为“运动娱乐”的工具,于是开创了自行车市场新的生机和生命。

  此外,再如:电扇、电冰箱等商品,在进入成熟期、衰退期之际,厂商将其由家庭用、客厅用的观念,改为个人用、卧室用,因此再度开拓出新的市场。这些例子均可用“借尸还魂”称之。

  多年前,台湾市场上有一种叫做“仙桃牌通乳丸”的产品,通过广告在各地药店出售。这种产品的用途,是针对已婚妇女,在哺育婴儿奶水若有不足时,服用通乳丸则可使奶水充足。由于效果不错,价格尚称公道,在很多乡下地区更受妇女们的信赖和欢迎,销售量十分稳定。

  可是,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妇女营养不良,奶水不足的现象已逐渐减少。再加上教育水平提高,奶粉促销攻势凌厉,母亲亲自以母乳喂哺婴儿的情形大量减少。因此,通乳丸这种产品,销售逐渐走下坡路,甚至绝迹于药店。

  俗语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种濒临消失死亡的产品,居然在企业人员的精心策划下,枯木逢春。通乳丸的“再定位”,亦即产品推销重点的创新,以及需求对象的改变。过去产品的需求重点为使母乳充足,现在则改变为能使乳房发育健全。过去的推销对象为已婚生育的妇女,现在则改为未婚的少女。

  推销重点和对象的改变,使得通乳丸能以崭新的面目重现市场。而且,一出现即引起广大未婚少女的兴趣,因此创造了该商品的新生命。因为,胸部平坦,这对爱美的女性来说,实在是身材上的一大缺憾。如今,有能使自己抬头挺胸,信心十足的产品,帮助自己的身材日趋美好,哪有不争相去买的。

  在西风东渐的潮流下,人们审美观点也已逐渐从面貌的较好,改为注重整体身材的健美。因此,通乳丸的再定位,不但时机上是有利的,而且在广告的表面上亦很有说服力。

  一个本来已濒临死亡的产品,但是在行销魔棒的挥舞之下,只不过用“借尸还魂”的计策,竟然起死回生,并且点石成金。难怪有人会说:“行销就是创新”,此语实非虚妄之言。

  “中国魔水”的背后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李宁在体操比赛单项赛中一人独得3枚金牌,威震体坛,而健力宝饮料也在奥运会上初试锋芒,赢得“中国魔水”之美称,这个中国的饮料新星和中国体育明星一道,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赢得了信誉。从此,健力宝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中国体育的振兴,就没有健力宝的发展。”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经纬如是说。

  回顾几年来健力宝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酒厂发展成今天的初具规模、现代化、多元化的外向型集团化企业,所走过的历程中,处处都留下了艰苦拼搏的痕迹,同时又时时闪现出体坛精英矫健的身影。在多少次重大的中外体育赛事活动中,由于健力宝的巧妙参与,其企业和产品的美好形象越来越鲜明地嵌刻在竞技者和观众们的记忆里。从产品的孕育期、分娩期到成长期,他们都紧紧抓住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一切机遇,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体育界、新闻界的充分支持。鉴于产品属于国内首创的运动员保健型饮料,他们从健力宝呱呱坠地之日始,就很有远见地选定了体育作为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以及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突破口。产品研制成功不久便被摆上了亚运足联的会议桌上,顿时引起中外体育界的关注,为进军奥运会打下了牢固的信誉基础。果然,在第23届奥运会上,健力宝与中国健儿不负重望,大扬国威。“中国魔水”的桂冠与净光锃亮的奖牌结伴凯旋,此时此地,新闻媒介又助了健力宝一臂之力,迅即把信息传遍了海内外。从此之后,健力宝便一直成为体育活动的“宠物”,令健儿们倍加喜爱,新闻界津津乐道,各界人士慕名选购。而健力宝人则因势利导,充分借助体育、新闻的媒体作用,全面掀起宣传攻势。真是一鸣惊人,万箭齐发。健力宝人的营销目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体育活动来瞄准并命中的。

  健力宝人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他们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懂得,产品的前途、企业的生命,先决条件是产品质量,有效手段是信誉投资。因此,他们的口号和行动的准则是“以质量取胜,以质求优,以质成名”。在采取各种果断措施确保产品质量优良的同时,健力宝人仍然通过体育活动这一“最佳搭档”,舍得耗费大量财力,实施其气魄宏大的信誉投资策略。过去的日子里,在许许多多的国内外体育赛事中,健力宝的形象可谓有目共睹,其名声几乎有口皆碑。而其宣传势头之猛,套路招式之奇,令业内业外人士击节叹服。

  “健力宝”人当时和中国体育明星一起,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成功了,并赢得了“中国魔水”的荣誉。他们的成功我们叹服,更让现在的企业有所学习。波及北美、西欧,并且正卯足劲要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些世界级饮品一较高下。

  [计论]

  借尸还魂的涵义是自己在失败之后,要凭借或利用某种力量,以图东山再起。用在军事上、政治上,即扶弱国、继绝世的豪举,这在东周列国时代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发生在商场上最多,最普遍的是生意已面临危机,重新召新股或贷款扩张。但使用这一计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因为“尸”是不会白借也不可以乱借的,如果僵尸入屋,不仅搞得自己家宅不宁,也会招来不少乘人之危趁火打劫的人。

爱拾贝-www.aishibei.com

篇2:孙子兵法36计:扮猪吃虎

  扮猪吃虎

  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的战术所谓“扮猪吃虎”,即是说猎人要捉老虎,在无法力擒的时候,就装扮成猪,学猪叫,把老虎引出来,待走近时,然后出其不意,猝然向其袭击。这种突袭的结果,虎纵不死也会受伤。

  以此策略施于强劲的敌手,在其面前,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敛蔽,“若愚”到像猪一样,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恭样子,使他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有隙可乘时,即一举如闪电般把对手制服,这就是“扮猪吃虎”的妙用。聂翁诱单于

  西汉王朝建立不久,北方的匈奴头领冒顿单于及其继承者常在汉朝的边境骚扰,掠夺财物和人口。汉王朝鉴于当时匈奴正处于力量强大的形势,采取了通过联姻的方式和匈奴和亲,稳定了边疆。但每次和亲盟都维持不了很久的时间。

  到了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雁门郡马邑县一位姓聂的富豪通过大行王恢向汉武帝献谋说:“匈奴与我们刚和亲,他相信边境上没什么争端,我们可趁机用财物来引诱他们上钩,然后一举歼灭他们。”武帝采纳了这一谋略。

  接着王恢就派聂翁作间谍去了匈奴营寨。聂翁假意地对单于说:“我可以杀死马邑县的县令县丞,带着全城向你投降。这样,你可以得到全城的财物。”单于果然信以为真,答应了聂翁。

  聂翁回马邑后,杀了几个死刑犯,把人头挂在城头上示众,并对匈奴来使说:“马邑县的县令县丞都被杀了,你们赶紧发兵前来。”

  使者将此事报告给单于,于是,单于亲率十多万骑兵越过边关,进入了武州。此时,汉朝已发大军三十万埋伏在马邑周围,专候单于进入马邑而后一举击灭。

  但是,单于率兵进入离马邑还有一百多里的武州后,捉到了武州的一个尉史,几经审问,得知汉军已在马邑有埋伏,所以他立即撤兵而走。

  假意顺从,仇钺平叛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寘和都指挥何锦、周昂,指挥丁广反叛。

  当时宁夏游击将军仇钺驻宁川城外的玉泉营,听说寘反叛,想逃跑,又想到妻子在城里,为保全家室,声称要加入他们一伙。于是,带领他的兵入城,脱下甲胄,去拜见寘,把他的兵交给叛军散在各部,交出兵权,以示支持,自己则称病回家。

  何锦等人相信了,还经常问计于仇钺。仇钺顺水推舟,表面上推心置腹,暗地里却集聚壮士,派人潜出城去,然后让他们回来,向寘他们报告,说官军很快就会来了。仇钺假替何锦、丁广出谋划策,说当务之急要派兵去坚守渡口,遏制前往东岸的官兵,不让他们渡河。何锦、丁广果然听信他的话,精兵倾巢而出,守渡口去了,而只留下周昂驻守。

  这期间,寘以多种名义召仇钺,仇钺谎称病得很厉害,等周昂来家探视时,自己卧床痛苦呻吟,周昂一进门,埋伏在家中的士兵便一拥而上,将周昂活活打死。

  杀罢周昂,仇钺便披甲横刀,提着周昂的脑袋,跃上战马,一声大喊,集结兵士,直扑寘家,把寘捆了起来。

  然后传寘令,要何锦等人回来,而秘密地把寘被抓的事告诉他们的部下。叛军树倒猢狲散,何锦、丁广单骑逃往贺兰山,最后还是被抓获。

  朱寘反叛仅十八天,就这样被仇钺平息。

  经常抱怨病痛的心态

  一位企业界的朋友,在他有了病痛的时候,不但向亲友诉苦,还向医院进行检查,并将检查过的心电图、血液、肝功能等检查表,带到公司让上司、同事传阅。好像他不这样做——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病痛,就无法活下去似的。

  一个大型公司的刘先生,奉命接受严格而长达半个月的干部训练。几天后,这位刘先生就将医生的检查报告送给了上司,希望公司了解他的身体不适之事。

  检查报告层层过关,结果是公司对他的要求,不再那么严格,就是说,通常大家对那些有病痛的人,都持以宽容的态度。

  当上司知道下属生病都会关心地吩咐说:“身体不舒服就早点回家吧!记住要看病哦!”或是提醒一句:“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呀!累了就休息一下,不要整天趴在桌上……”

  有病的人,大都希望别人知道他的病痛,并且谅解他、同情他,不过,老是故意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病情的人就越有问题。

  不断向别人诉苦,甚至拿身体检查表来展示,以证明自己病痛的人,只是在利用身体的症状,表现“内心的症状”而已。

  喜欢抱怨身体病痛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是对目前的工作感到不满。二是在公司的人际关系,也不够融洽。

  当他们不喜欢眼前的工作环境,内心就产生了防卫性反应。这个反应逐渐波及身体之后,各种病症也及时出现。他们在内心似乎呐喊着:“不要给我那么多的工作压力!我的身体快受不了了!”

  许多工作不顺、障碍特别多的业务员,经常大喊身体不适而请假,原因就在这里。我们接触到这种人,应该进一步去了解他真正想诉苦的是什么。

  [计论]

  (一)只看表面现象而草草下决断,是很不科学的行为。

  (二)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药方才能奏效。

篇3:孙子兵法36计:连环计

  连环计(1)

  计中有计,计计连环的战术

  计曰:“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解曰:敌方兵力强大时,切莫正面强攻。先用计使敌军内部互相牵制,削弱对方的实力。只要我方主帅能够巧妙运用计谋,即可稳获胜利。

  环环相连,计计相扣,牵一环而动全局,缺一计则弃前功。

  连环计是高难度的谋略计策,不得有丝毫的差错或疏失。

  无独有偶,《三国演义》中,初任东吴主帅的青年将领周瑜巧用连环计,智胜曹操,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曹操统领马步水军83万人,浩浩荡荡,沿长江挥戈东下,直逼东吴。东吴孙权与荆州刘备合力抗曹,周瑜与诸葛亮因此合议以火攻曹军的计策。

  先施展苦肉计,使曹操相信黄盖真心来降;又以反间计,使谋士庞统得以打入曹营,获取曹操信任。庞统以北方士兵不习惯乘船水战为由,建议将船只首尾用铁环链锁起来,并且三五十艘为一排,上铺阔板,以方便来往行走,减少风浪颠簸。曹操采纳这一建议,立即传令,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只等黄盖来降,便发起进攻。

  谁知黄盖的来降船队一接近曹营水寨,便同时纵火。曹营里的船只随之先后点燃起火,因有环锁链,火势迅速蔓延,没有起火的船只逃避不及,也跟着起火。

  “赤壁之战”这一古代军事上的典型战例,揭示了“连环计”的威力所在:运用得巧妙,往往使敌方防不胜防,从而克敌制胜。

  “结市”商圈效益

  现代企业的经营,由于竞争的压力和扩充的欲望,只要有机会,最后必然会朝多角化、多元化的关系企业或连锁经营的方向发展。

  企业为了壮大声势,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拥有越多的关系企业,才能显示企业财力和实力的坚强。为了充分占领市场,许多行业设立连锁店,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国外许多的财团,都有许多数不清的关系企业。这些关系企业虽然财务、人事、经营生产都各自独立,但在许多方面仍然互相支援,互通有无,显示企业的规模和经营者的才略。

  近年来,连销或连锁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不管他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结盟,但都是在统一的招牌下经营。这样,不仅可以声势浩大,符合经济规模,而且在管理上也可获得较大的利益和较高的效率。

  这种关系企业的发展和连锁连销的结合,都是一种“连环计”,像手环一样,一圈一圈地串在一起,形成唇齿相依、荣枯与共的密切关系。

  一般说来,开店做生意,不论开什么店,都要找热闹的地段地点,因为热闹的地方才有人潮聚集往来,而人潮必然带来钱潮。然而,人潮从何处来?如何汇聚人潮?这就有赖“连环计”的运用了。

  所谓“连环计”,用在商战上,即“结市”。如果商店是孤零零的一个,则能吸引的人潮一定有限,若能有众多的商店相聚或毗连,自然可以创造人潮。百货公司、地摊夜市的人潮多,也是集合了多数的商店和商品汇聚而成的。

  所以,当商店只是一家时,只是一个眼或一个点,这个眼必须做成活眼,这个点必须想办法使之连成一条线,构成一个面,财源才能滚滚而进。

  相反地,有些大百货商店则像孤立在海上的小岛,突出固然是突出,但难吸引众多的人潮。这家百货商店若要免于没落或被淘汰的命运,除了走“专业”的路线外(例如将百货改为以售卖“男性服饰”为重点),就只有想办法运用连环计了。

  亦即在它的附近再引诱一、二家大型百货公司成立,才可能构成有吸引力的商圈,构成一个人潮活络、出入众多的面,构成人们逛街购物必然会想到的一个环。因为逛街购物是人们的习惯,与其逛一家,不如凑热闹到有较多选择的地方,电影院、速食店、咖啡厅、录像馆、小吃、地摊,一应俱全,任君选择,而所谓的商圈观念,事实上就是“连环计”运用下的结晶。

  逼上“梁山”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钟表眼镜批零商店,是全国八大眼镜专业店之一,过去一直垄断着郑州市及周围地区的眼镜销售市场。

  当这家批零商店还在自得其乐吃老本的时候,它的周围先后冒出了十几家个体眼镜店铺和不少地摊,有的干脆堵住了批零店的门口。这些小老板进店转一圈,出门就把自己摊上同样的眼镜降低了标价。他们打出的“配镜迅速,立等可取”的幌子也很奏效。就这样,个体经营者凭着其本小灵活、嘴甜货廉的优势同时堵住了郑州市钟表眼镜批零店的财路。

  一向自居老大的郑州市钟表眼镜批零店,面对“围攻”,冷静地分析了市场形势,并根据自己的优势,制订了“扬长避短、优化服务”的战略。

  个体户的优势是进退自如,作价灵活,但他一般缺乏过硬的技术,配镜质量无保证,也无力造成经营上的声势。

  面对这些情况,该店制订和实施了有效的策略。他们缩减了低档眼镜的销售量,以避开个体户订价灵活的优势;增加了中、高档眼镜的花色、品种。

  由于一般顾客不大懂得配镜的技术,他们便在报纸上、电视上展开了宣传攻势。一是宣传配镜的基本知识,使顾客了解到配镜不适将给眼睛造成的损害;二是宣传本企业的信誉及提供的优质服务。在广为宣传的基础上,他们开展了“儿童眼镜百日服务”的活动。儿童配镜减价一半,免费验光,并聘请了3位眼科专家全天候诊,为儿童提供免费配镜咨询,保证儿童配上适宜的眼镜。

  此外,他们还专门购置了5辆摩托车,为儿童把配好的眼镜送至家门或学校,大大方便了顾客。

  这一系列措施,安排得细致、周密,一环紧扣着一环,让顾客不知不觉中中了“连环计”的“圈套”。

  伴随着扩大知名度、提高销售量的结果,还培养了一批未来的顾客——儿童。于是郑州市钟表眼镜批零商店的复苏是可想而知的。

  [计论]

  连环计是一种权术,主要是让敌方互相拖累、互相牵制,或者通过巧妙的方法使敌人不战自乱,减弱敌人的力量,或乘机进攻,或乘机撤退。此计的关键是要使敌人“自累”,让它背上包袱,不能自由行动。这样,就给围歼敌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篇4:孙子兵法36计: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1)

  养精蓄锐,攻打疲劳敌军的战术

  计曰:“因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解曰:逼使敌人陷入困境,不一定非要攻击敌人。坚守防线,引起敌人的疲倦,可使我方由劣势转为优势。

  春秋周简王十年,宋共公遣上卿华元与中军元帅栾书之子栾针使楚国。

  楚公子婴齐见栾针年轻貌美,气度不凡,欲度其才,问道:“上国用兵之法如何?”

  栾针回答:“整。”

  又问:“更有何长?”

  栾针答道:“瑕。”

  婴齐听完,说道:“人敌我整,人忙我暇,何战不胜?二字可谓简而尽矣!”

  “好整以暇”的意思就是“以逸待劳”。此计之延伸,还可用“以静制动”、“以近待远”、“以不变应万变,化被动为主动”、“静如处子,动若脱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等来形容或说明。也和《孙子兵法》中“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有异曲同工之意。

  自己的地盘有钱赚

  以逸待劳的谋略,已被广泛运用于虽无剑拔弩张,却不乏激烈竞争的商业战争之中。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后主持年营业额达数亿美元的“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美国人麦科马克,在他写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里学不到的学问》一书中,道出他成为暴发户的一个成功秘诀:“自己的地盘有地利。”

  在经销活动中,最大的“地利”莫过于使自己能够以逸待劳,从容地应付远道而来的生意对手。

  运用以逸待劳之计,不在自己的地盘里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需设法使对方感受到犹如远道跋涉般的疲惫就行了。

  比如,你是一个采购员,到外地去采购货物。你在排除竞争伙伴的独居买方“皇帝”位置之后,就可以开始设法调动你的货主,使其疲于奔命。

  你可以以检查样品质量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他拿出一件件货物让你观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处;你还可以以落实货源为由,催他四处检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时间,还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请他如此这般再做一遍。

  货主为你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折腾得焦头烂额。这笔生意若做不成,便觉得十分冤枉,于是在价格等许多方面你就有利可图,货主也会做出让步,从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劳之计。

  福特的袖里乾坤

  上世纪20年代初,福特面临又一次打击,汽车销量急剧下降,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

  当时,正值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的时期,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色彩明快鲜艳的新型汽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喜爱,因而销路大畅。惟独黑色的福特车保持不变,显得严肃而呆板,销路自然大受影响。

  但是,无论对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的建议者,福特总是坚决顶回去:“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比其它颜色耐旧些。”

  生产逐渐艰难了,福特开始裁减人员,部分设备停工,将夜班调成白班以节省电费,公司内外人心浮动,连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气了。

  福特却笑着说:“这是我的袖里乾坤,先不告诉你,等想妥了再说。”他夫人担心公司牢骚太盛,会不会人心思走。

  福特了解夫人的担忧,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公司的待遇高于任何企业,他们不会生异心,同时他们知道我是绝不服输的人,相信我不跟别人生产浅色车,一定另有计划。”

  有人建议说,至少我们应该有新车在市面上销售,不至于让人说我们公司快倒闭了。

  福特诡谲地一笑:“让他们去说吧,谣言越多对我们越有利。”人们感到很奇怪,问公司是不是正在设计新车?是不是跟别人一样,会有各种颜色的新车?

  福特回答说:“不是正在设计,是已经定型了!也不是跟别人一样,而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们的新车一定比别人都便宜!”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之一——购买废船拆卸后炼钢,从而大大降低了钢铁的成本,为即将推出的A型汽车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T型车的工厂全部停工,这是公司成立24年来第一次停止新车的出厂,市面所卖的都是存货。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猜测蜂起。除了几个主管干部外,谁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么算盘。让人奇怪的是,工厂停工后工人并没有解雇,每天仍然上下班。这一情况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报上经常刊登有关福特的新闻,助长了人们的好奇心。

  两个月后,福特终于透露,新的A型汽车将于同年12月应市。这比宣布工厂停工引起的震动更大。

  年底,色彩华丽、典雅轻便而价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车终于在人们的长期翘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况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飞的辉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于T型车的开发,早已确定了它在美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这次面对各公司以色彩、外形为武器发起的挑战,福特并没有应战,而是养精蓄锐,扬长避短,抓住质量、价格这两个关键作充分准备,一旦成熟,就使对手们由强变弱,由优变劣了。这就是老福特的“锦囊妙计”——以逸待劳。

  老福特的“以逸待劳”正是一种后发制人策略。这种策略常常表现为一种紧跟方式,就是说,企业并不强行研究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某种新产品初露头角并显示出较强生命力时,就立即进行仿造和改进,把自己的改进型新产品快速抛入市场,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后发制人”或者是“以逸待劳”的策略是在商战中经常应用的。

  “以逸待劳”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养精蓄锐,等敌人劳师动众、疲于奔命、彼竭我盈之后待机而动。

  因此,决胜之关键除了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冷静之外,还要有“知己知彼”、“妙算多者胜”的能耐。

  [计论]

  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篇5:孙子兵法36计:奇货可居

  第三十五计奇货可居

  囤积奇货,以待高价的战术“奇货可居”语出《史记·吕不韦传》:“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原义是指旧时商人囤积珍奇货物,以待高价。

  吕不韦本是一个商人,但他以超越商人的远见卓识,认人为货,居奇而远谋,以经商的手段达到了政治上的目的。这种深远的韬略实非寻常人可谋也。

  吕不韦重金扶子楚

  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昭王立他的次子安国君为太子。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宠爱的正室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安国君的一个儿子子楚被秦国当作人质送到赵国,他的生母夏姬不为安国君所宠爱。由于秦国军队多次攻打赵国,赵国人对子楚很不客气。子楚滞留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处境十分艰难。

  吕不韦是一个拥有巨量钱财的大富翁,他到邯郸来做买卖见到了子楚,很有些怜爱他,认为他“是一宗奇特的货物,很可能买下来”。便去对子楚说:“我有办法把你的门户扩展得大大的。”子楚笑着说:“先去扩展你自己的门户吧,说什么扩展我的门户呢?”吕不韦说:“你是不知道啊!只有你的门户扩展了,我们的门户才能跟着扩展。”

  子楚听懂了他话里的意思,两个人于是坐下来细谈。吕不韦对子楚说:“秦王年纪老了,华阳夫人又没有儿子,你如今久质在外,一旦安国君继位为主,你是没有机会在那么多的兄弟中争取立为太子的。”

  子楚说:“这事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吕不韦说:“我虽然不算富有,但千金之数还是拿得出的。我替你到秦国去活动活动,争取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嫡嗣吧!”

  子楚感激涕零,说:“果真能那样,我愿与你共享秦国。”

  于是吕不韦拿出五百金交给子楚,让他在邯郸广交宾客,而另五百金购买珍奇玩物,带到秦国,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献给了华阳夫人。他告诉华阳夫人说,子楚又聪明又贤德,朋友遍天下,日夜伤心流泪思念太子和夫人,经常说他是以夫人为天的。华阳夫人听了满心欢喜。

  吕不韦又怂恿华阳夫人的姐姐替妹妹出主意说:“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你没有亲生儿子,一旦丈夫不在了,还有不失势的?不如趁现在正在得宠的时候,劝太子立子楚为嫡嗣。子楚那样依附夫人,他如被立为嫡嗣,夫人岂不是便有了靠山吗?”经华阳夫人和太子商量后,子楚果然被立为嫡嗣。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聘请吕不韦做子楚的师傅,子楚一下子便处境大变,名声远播诸侯。

  吕不韦在邯郸和一名姿容姣好且又善舞的女子同居,并怀了孕。有一次,子楚与吕不韦在一起喝酒,又见到了那个女子,并爱上了她。吕不韦起初恼怒,但回头一想,自己既然不惜破费家产扶持子楚,何在乎一个女人?便把她送给了子楚。

  吕不韦隐瞒了她已经怀孕的事实,后来生下的儿子便是嬴政(秦始皇)。子楚不知道内情,只当是他自己生的儿子。秦昭王死后,安国君继位,即孝文王,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

  朱元璋救韩林儿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部下大将吕珍围攻安丰(今安徽寿县)。安丰是农民军首领小明王韩林儿所在地,朱元璋的军队形式上属于农民军所建立的宋政权,朱元璋也一直打着宋的旗号。

  安丰危急,刘福通请朱元璋派兵解围。当时,刘基竭力劝阻,认为大兵不该轻出,万一陈友谅乘机进攻,便进退无路,而且就算把小明王救出来了,又怎么安置他好呢?是继续让他来当皇帝,还是把他关起来,或者杀掉他?如果是后者,那救他干什么呢?如果是前者,岂不是自讨没趣?本来好好的,还要找个上司来管自己。

  朱元璋不听,率大军弛赴救援,打败吕珍,救出小明王,并把小明王接到滁州,设銮驾儆扇,建筑宫殿,供了起来,小明王也封赠朱元璋三代,朱元璋成了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

  此后一段时间,朱元璋发布文告,第一句话都是用“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借小明王韩林儿名义。后来,天下大势已定,宋的名号和小明王已没有什么价值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接小明王到南京,途中至瓜州(今江苏六合),翻船将其淹死。1367年,遂成为吴王元年。

  不能小看的负担

  现如今儿女的教育费,对父母而言已经是很重的负担。除了让小孩上幼儿园,还得让他学习各种“技艺”(例如外语、音乐、美术……)、上补习班、聘请家庭教师……进高中、大学的整个过程所花费的金钱,也相当可观。

  随着儿女的长大,教育费在家计上所占的百分比,也愈来愈高。绝大部分的父母,宁可牺牲自己的生活,也要维持儿女的教育费。某教育机构曾经以母亲为对象,发出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儿女在补习班、家庭教师之类,学校以外的地方接受的教育,其效果究竟有多大?会有多少回报?调查的结果,发现了下面的事实。

  (1)小孩还是小学生时,母亲最多的想法是:“将来定有相当的回报。”

  (2)小孩是中学生时,母亲最多的想法是:“不一定有回报。学校以外的教育,效果如何,虽然不太明确,但是让孩子接受那种教育,总比没有接受那种教育要好,使我们更加放心。”

  (3)小孩是高中生时,母亲最多的想法是:“不敢期待有什么回报。”“总得让他像别人的孩子一样,去接受学校以外的教育,那是一种时尚……实在是逼不得已……”

  这些结果充分显示: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究竟有多少实力,终于逐渐分明,父母因爱子心切而有的期待,也随着趋淡。

  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明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回报,他们还是肯为孩子的教育挪出固定比率的费用。感到“回报无望”而仍然愿意投下教育费——父母这种心理,说穿了是他们对儿女怀有“亏欠(负疚)之心”使然。如隔壁的孩子,他的父母从他四、五岁的时候,就让他去学习音乐或外语,我们家的小孩,如果不让他也去学习外语或音乐……等到他长大了,一定怪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没给他那种机会。

  这种“必须尽其所能为孩子设想,否则对不起孩子(负疚在心)的心理,使父母在有限的收入中,仍然愿意省吃俭用,为孩子挪出一笔不少的教育费。家庭若有几个上中学、大学的孩子,其教育费总是优先于父母的交际费。

  此类对孩子的负疚之心,直截了当地说,也可以解释为父母顾及门面的虚荣心作祟所致。这种心理,就像在女儿出嫁时,希望让女儿穿上新娘装一样。

  [计论]

  父母不吝惜孩子的教育费,则由于对孩子有一种负疚心理。

  本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时空浪子”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