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出身贫寒的戴尔卡耐基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人际关系学大师,一路走来的起起伏伏,一生顿悟的哲学智慧,用岁月的经历和人情的感悟凝结聚而成的著作《人性的弱点》。他留给世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法则,启迪着人们现在的交流,也影响着未来人们的成就。

  作为一位智者留给世界的伟大结晶,我不敢以无所事事的心态来翻阅这本著作,对于书籍知识传承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从阅读到学习,再到认知,最后在实践中感悟的过程。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运行的轨迹和规律,都有迹可循,有律可察,换句话说就是最完美的事物也有破绽,当然,在宇宙中渺小的人类自然无法逃脱这样的命运,再完美的人也有弱点,而这其中,致命的弱点,无非就是人性在每个人出生之时,或是生理约束,或者社会道德,

  世界就已经在为这个新生儿套上了枷锁,并且无论你如何挣扎也逃脱不了这把锁的抑制和束缚,如果你已经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恭喜你了,你已经知道在这把锁上不妨再套上一条缰绳,

  利用这把天然的无形的锁牵着别人走使之按自己的意志活动。

  《人性的弱点》汇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书的目的就是帮助解决人际交往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全书分为相处的基本技巧、快乐的要诀、赢得他人的赞同、如何使人喜欢你、更好的说服别人、让你的生活幸福快乐、使你变得更加成熟、走出孤独忧虑的人生这八大模块,深入剖析了人们在为人处事中暴露的人性弱点,并运用了大量名人政事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卡耐基先生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所以,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反复研读《人性的弱点》,它必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成功所必备的那85%的能力。

  现在,我把这本读物时刻放在床头,把它作为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一面镜子。我希望年轻的朋友们有时间的话去看一看,那会使你同样受益匪浅。

采编:www.aishibei.com

篇2:汪曾祺文集读后感

用抒情的笔触叙事 ——读《汪曾祺文集》

  情感是文章的血脉,贫血不是好文章,失血过多文章则要死了。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汪曾祺说:抒情就像菜里的味精一样,不能多放。一篇短篇小说,有一句抒情诗就足够了。

  汪曾祺这里说的抒情,指的是离开故事单独抒情,俗称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这种抒情有时候要慎用,动不动来个“啊”,其实挺可怕,并没有多少艺术性可言。

  而如果想写好直接抒情,要深入理解这是一种特殊情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抒情方式,在其他抒情方式无法承载表现情感内容的时候,才用。像鲁迅《阿长和山海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个结尾,便是直接抒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这种直抒胸臆的语句,在鲁迅文中并不多见,可以想象,鲁迅在叙述完长妈妈的故事之后,积蓄了所有情感,在结尾直接爆发。

  如果不想跳出事情单独抒情,那么就“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汪曾祺)。把情感融在字里行间。

  很多时候,叙事本身就有情感倾向,董解元《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分别:“马儿登程,坐车儿临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这是叙事。但这里流露出董解元对张生和莺莺的恋爱的态度,充满了感情。“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何等痛切。作者如无深情,便不能写得如此痛切。

  在叙述中抒情,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蕴藏在叙事里面。有同学在《野草》里写到“草天生一副调皮可爱的样子,爱在春天探头探脑,雨后伸个懒腰。而在城市里,他们的淘气被园丁修剪得整整齐齐。”在这句话里“淘气”二字不仅和前面的“挑起可爱”呼应,而且就蕴含作者对野草个性被抹灭的情感。还有同学在《滚走的童年》中写到“终于一天,我捧着所剩无几的弹珠,它载着童年,被我抛出去。弹珠弹了几下,一起,一落;落进阴暗的地下室里,不再发出声响。”弹珠的起落间,蕴含着作者对童年流逝的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叙事是情感的外化,叙事为实,抒情为虚。如果都把情感深藏叙述中,比较困难,那么还有种处理叙述和抒情的方式,也很不错,在叙事的基础上,增添一句抒情。比如“含着这颗糖,很甜,甜出了忧伤”。前半句是叙事吃糖的感受,而“甜出忧伤”,便是抒发情感。类似的如“我细细品味着咖啡,品出淡淡的苦涩”,“我扔下了石头,冒出寂寞。”还有前几年很流行的一句,“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抽烟”是叙事,而“寂寞”为抒情,在叙事中点出情感。

  无论如何,抒情不宜泛滥,一旦滥情,便会肉麻。抒情的笔调宜节制、自然、质朴。

篇3: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读完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细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尤其是上篇使我感触很深,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而且使我对未来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书中朱教授把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他认为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与提升,理想不能脱离现实,要使理想最终变为现实,就要洞察现实、把握现实。《理想》一书的指导思想,是作者在通过对中国现阶段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对中国教育现实深入考察后提取出自己的教育理想观,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譬如:作者对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理想教师、理想校长、理想学生、理想父母的描述,就是作者通过共性与个性交融、优点与缺弊共存的教育现实,来揭示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应具有的基本规范、精神或素质,从而将作者的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父母观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切近实际教育又不失前景指向的研究思路,既能使人感悟到目前教育现实中存在的种种流弊与矛盾,又能使人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或方法,读后使人油然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定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需要,特别是朱教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读了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

篇4:活着读后感:为活着的希望而绽放

  为活着的希望而绽放

——读《活着》

  亵渎着生命,指缝间流淌着热泪,生与死本身就让人无奈,我与自己的命运有一段友情,那份爱让心灵放飞在羽翼间,奔流出自由,翱翔在眼前的那一片蔚蓝的天空,这份友情淡漠了一切,淡泊了生与死的痛苦,却坦然地接受了那一切无畏的瞬间,坦荡至极,生命绯红,千古有谁可及,绽放何等蕴气,唯有活着。没错,只有活着,享受这一片属于生命的纯净,属于生命的魅力。

  饱含着滚热的泪水,我一丝不苟地合上了《活着》,放眼仰望那一片阴沉沉的天,相信着执着的美丽,这是一个怎样百折不饶的凡夫俗子,是一个怎样永不言败的农民,他心头的泪与痛,向我们刻画了怎样的奇迹?抬望眼,唯有仰天长啸罢也。那一群自在放飞的鸽子哟!勾勒了生的喜悦,死的无奈。穿透了一切烦心痛苦事,窥视着生命绽放出的绯红,死亡似乎成了最悲哀的核。一点点地吞噬,承载着眼泪这样繁重的液体。我终于忍受不住那一片阴沉,拿起自信对于生命的刊头,为自己与生命的友谊创造出一片艳阳天。这样的生命,经不起任何人的等待与蹉跎。不需要空虚而又无尽的忧伤,耕田,收稻,割草,这样无尽的朴实,却时刻绽放着生命的绯红。

  我不曾与自己的泪水争夺坚强,也从不与自己的生命投下赌注。因为我没有把握自己能承受那千钧一发的苦难,那份揪心,让心坎里拓下深深的印记。很深,很痛,鼻子酸了,双眼红了,也无法释放那份痛苦。当你绝望之时能纠缠一线希望,当你仇恨之时抚平内心的褶皱,当你放弃之时顾虑着千钧一发的险恶,那是一份怎样的苦难,怎样让人深留余心……

  既然活着,就应该活出生命的绯红。强人你内心的痛苦,强颜欢笑不是英雄。而是要站起来,告诉自己绝望的不存在。生命的可贵,即使它短暂,我们就更该弥足珍贵,选择一份神圣,让心活着,让灵魂奔放,让一切痛苦都毁灭在美丽的霎那间。活着,就是一首好歌。一首添满了生活的沧桑,生命的痕迹的好歌。它谱上了一曲坚定,执着,铺洒生命的阳光,当你在绝望至极时,当你在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时,请哼出生命的歌,活着的曲。让这一份活着的勇气凝练在生命的分分秒秒,绽放在花朵笑颜的刹那间,流淌在热泪盈眶,余烟袅袅的绯红间……

  活着,让我在活着的美好上镌刻上一句隽永的祝福“享受生命灿烂星空,遥远未来绽放绯红。”活着是为活着本身意义而活着,不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仰望星空,那美丽的梦境不曾破碎,那一切都在为活着的希望而绽放,而奋斗。

  好好活着,珍惜活着的分分秒秒,享受生命的纯净烂漫,享受呼吸的轻松自在,享受眼前的姹紫嫣红,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感受生命的美好,收敛绝望的眼睑,仰望绯红的绽放……

篇5:边城读后感

读《边城》有感

  读了《边城》,不知是喜还是悲。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若加个结尾,又似乎是狗尾续貂,毫无意义。

  人生在 沈从文 先生的笔下俨然成了悲剧,这大概是带了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剧,她是畸形恋情的产物。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继死去,这成了翠翠人生悲剧的基础。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不是悲剧的产生,而是悲剧的永恒。翠翠平安地度过了人生开端的十几年,然而一连串的人和事触动了翠翠敏感的心,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的心。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三角恋结成一个结捆住了翠翠。但这个结实际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悬崖,让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乐。不久,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折断了,翠翠的命运已无法稳定。她像坠入深渊,天保遇险丧命,外祖父的离世,傩送的出走,点动成线,悲剧似乎具有了延续性。 沈从文 先生也许心里也不好受,给了故事一个幻想。虽然是这样,悲剧的惯性仍然冲击着我的心,使我不得不猜想着傩送再也没有回来。然而看惯喜剧的我又不忍而想着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让人同时产生两种情感,这大概就是《边城》的魅力。

  我喜欢《边城》,但我更喜欢书中的边陲小城。人若是能在一个淳朴的世界里生活,何尝不是一件乐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也飞速发展,边陲小城无法容纳那样淳朴的民风,再也无法成为边城了。我无法再接受一个只在空间上是边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进象牙塔里,躲进《边城》,享受人生难得的安静。可是为了生存,我又无法逃避现实中的世界,我只想认同在某一空间某一时间,有一个边城,能容纳人的多余情感。只有在书中,只有在心中。

  读《边城》,让我放弃一切复杂的人际关系、一切繁杂的考虑推理,享受那份独特的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