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读后感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读后感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着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长,都是孩子在读书期间一天内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习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内涵。因为读者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先生的教育方法,先生对学生的爱、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记录下来,有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先生“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让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

  当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这些思考使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一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教师、父母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处理这爱的教育,这爱就有可能成为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我想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些以日记形式的小故事表现给我们看。这些日记大人可以看,以了解孩子的心灵,小孩也可以看,感受同龄人的身心状态,一切都因它没有复杂的语言,却能带来一些共鸣。

  一、真诚宽厚的人际之爱。

  书中的主人翁恩里科是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他出生在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家庭里,他天性纯良,观察敏锐,是个乐观进取的好少年。他的健康成长与书中所描写的真诚宽厚的人际之间的爱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在《我们的老师》、《爸爸的老师》、《我弟弟的女老师》这几篇日记中描绘的师生之间的爱是那样的亲切、自然。www.aishibei.com在《我们的老师》一文里,作者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老师在回应学生的问候时的神态、关心孩子时手的动作、批评孩子时的语调等,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慈祥的、感性的、亲切中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形象。《弟弟的女老师》一文所描写的那些情景仿佛就是我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女老师怎样教换牙的孩子学拼音,怎样处理孩子们带到教室来的东西,怎样应付上课时突发的事件,怎样克制自己情绪,怎样在发火后后悔等等。读着这些熟悉、感人的画面,有时让我感动不已,感动的是自己正努力去做的,一百多年前的先辈们也努力地做;有时又令我惭愧万分,惭愧的是许多一百多年前同行做得到的事,我反而没有做到。

  二、崇高伟大的祖国之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还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对祖国崇高伟大的爱,有《帕都亚的小爱国者》、《伦巴底的小哨兵》、《撒地尼呀亚岛的小鼓手》、《爱国》、《意大利》等等。

  《伦巴底的小哨兵》是一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流浪的小男孩给一支骑兵小队当哨兵,为了看清楚敌军的情况,他不顾危险,勇敢地爬上树梢,最后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宣扬了普通的人对祖国的热爱之心,从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勇敢和忠诚,感受到了拳拳的赤子之心。

  《爱国》是一篇爸爸写给恩里科文章,爸爸在恩里科听了一个爱国故事以后,用这个故事的内容教育、启发恩里科。文章通篇都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用慷慨的陈词、热情的话语表达了一位爱国者的高尚情操。读来使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含并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它在感动我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考。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了作者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其实也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也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这本书中朴实的语言和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Editor:爱拾贝 www.aishibei.com

篇2:《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

  《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

  前不久,一位热心的家长向我推荐了这么一本书《情商与影响力》。刚拿到手的一刹那,粗粗翻了一下,觉得里面蕴藏的都是一个个空洞的大道理,因而并没有激起我阅读的欲望。闲下来,仔细品读了几段,才发觉这本书有非同寻常之处,阅读的欲望顿然而生,几天下来我就把它“啃”了个遍。

  《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确立了“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个人觉得这样的观点与理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

  俗话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第四章中的处事理念——操之在我。每个人都会面对很多不如意或者吃亏的事情,面对这种境况时,如果可以做到自我解嘲,自我调节,从问题的另一方面去考虑其得失利弊,不好的事情也许可以变成好的事情。换句话说,一件事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今天。如果你的心情好,你会发现沙漠会为你歌唱,小草会为你起舞;如果你的心情不好,你会发现开放的玫瑰在流泪,奔腾的小溪在哭泣。

  书上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写得很有意思:

  吃亏的人说:“吃亏就是福。”

  丢东西的人说:“破财免灾。”

  胆小的人说:“出头的椽子先烂。”

  受压抑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不到。”

  退职的人说:“无官一身轻。”

  被炒鱿鱼的人说:“我把老板炒了。”

  掉进水塘也不必沮丧,没准儿会有鱼进兜里。

  看完之后恍然大悟,这不正像我们以前课文中学过的阿Q精神嘛,原来这阿Q精神也能成为新时代的潮流理念。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操之在我者”能将危机变成机会,将仇恨变成爱心,将失望化成希望,将叹息化成欢呼……“操之在我”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们将受益无穷。就说上次吧——

  那天,雨下得很大,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已经积起了一个个小水塘。早晨,我打点好一切,撑着雨伞就出门上班了。豆大的雨点打下来,哒哒作响。恶劣的天气使人难以行走。正当我抱怨这讨厌的鬼天气时,从我身后飞驰过一辆小汽车。“啊!”伴随着一声尖叫,只感觉一身凉意,等我睁开眼发现我的脸上、衣服上已经水迹斑斑。“这该死的司机!”我的火气立刻冒了上来,“怎么这么倒霉!”没办法,只能折回家中,换套衣服再出门了。

  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在了老公身上。老公听完我的牢骚,一边帮我擦水,一边说:“幸好,离家还不远。”www.aishibei.com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转念一想:是啊,我还得庆幸呢!万一已经到了学校门口,再折回来,不但心情更糟,上班还迟到呢!这样一比较,我的心里顿时舒畅了许多。换好衣服,我就赶着去上班了。

  在我们的工作或生活中,也经常碰到类似的事情。比如说,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学生的成绩还是不见成效,有人会开玩笑似地安慰道:“没有努力,或许连现在的成绩都没有呢!”撰写了很久的论文没有得奖,心中一阵失落,但马上又对着同事们欢呼:“太好了,有人请客吃饭了,掏腰包的却不是我。”同事之间谈论胖瘦,一身的肥肉令自己自卑不已,立刻想到不能就这么简单看轻自己,马上自我安慰道:“比别人白白多一身肉,我还赚了。要知道,市场上的肉至少也要七八块一斤呢!”……哈哈,我的“操之在我法”学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吧?

  所以说,境由心造,相由心生。生活就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如果你选择痛苦,对自己说我怎么这样倒霉,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更痛苦;如果你选择幸福,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幸运儿,你一定会是一个更幸福的人。

  有人曾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和指责,会使你活得会更加轻松。阅读《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能使人心情舒畅,情绪良好。相信它能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它能帮助人和人之间缔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篇3:《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读后感

  《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读后感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一书。选择此书,原因有二:其一,我是一名教师,此书对于转变与提高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可能会有帮助;其二,我是一名家长,儿子今年4岁了,阅读书中理论,可或多或少地在儿子身上进行一些实践。

  《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一书由东子与范景海合着。该书从“高分低能谁之过?”这一问题谈起,深入剖析了形成孩子高分低能这一现象的原因,继而借助各种生动典型的案例,阐述了作者对“能力”的理解,如“有能力比高分数更重要”、“生存能力在生活中练就”、“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能力”等。

  因为带着“教师”与“家长”这双重身份来阅读此书,所以我特别关注书中提到的一个问题和两个观点。一个问题即“高分低能形成的原因”;两个观点即“有能力比高分数更重要”和“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能力”。

  过去,也曾经常看到或听到“高分低能”这种说法,对此也有粗浅的认识。在我的印象中,“高分低能”指的可能就是很会考高分,但不会自己削苹果,洗衣服之类的人吧?通过阅读该书以后,我发现我以前的认识是过于狭隘了。因为,这里的“能”包罗万象,它不仅包括“阅读写作能力”、“计算能力”等,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等,甚至更包括“保持健康心理、心态的能力”等。

  一个问题:高分低能谁之过?

  该书用九节内容谈形成“高分低能”现象的形成原因。我认为,归纳起来,可能就是这两点:第一,历史的原因。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在国人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地形成了“高分即高能”的观点,这一历史所形成的原因,我们无法改变;第二,家庭教育的原因。如长辈丧失理智的爱、家长的过度保护、父母包办一切、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顾及孩子的兴趣爱好等。这些,是可以学习和改变的,但我们众多的家长的确没有做好,所以我认为,这是形成孩子“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

  放眼当下,在暑期还没真正来临之前,很多家长都已为孩子们选择了“阅读写作班”、“奥数班”、“书法班”、“舞蹈班”等众多的培训班。据我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了解,有些孩子整个假期都被这些培训任务挤得满满的,根本没有“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虽然,家长也必定是出于要发展和提高孩子知识能力的目的,但家长们的这些决定,是不顾及孩子的兴趣爱好、不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表现。试想,这样的教育,怎不会让孩子生厌?怎不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呢?

  家庭如此,学校亦如此。近几年来,“培养学生能力”的呼声很大,但着眼于“分数”的现状仍未改变。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每年毕业班众多学生都面临“考永兴”的挑战,因为有此一举,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在家校老师、其他辅导班等处去学一些他们感觉难学的、不愿意学的、甚至还不适宜他们的身心年龄所学的内容,真是难为孩子们了!

  高分低能谁之过?或许历史原因、家庭教育、教育体制等都是促使其形成的因素。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可变”与“不可变”。例如,学生必须面对毕业考试、中考、高考等无法改变,我们必须正视它。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方法可以改变,重点可以转移、教育的外延可以再拓宽等,我们必须用心去挖掘和发展它。

  两个www.aishibei.com观点:有能力比高分数更重要 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能力

  在“有能力比高分数更重要”一章中,与其说作者是在阐述观点,不如说是在向我们引导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书中讲述了“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诸类能力的培养途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有心为孩子们创设一定的条件,有意识地进行指导和引导,注意自身的学习和示范,讲究科学性,合理性,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逐渐在这些方面得到发展。

  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培养这些能力的主阵地。作为教师,我们在着眼知识教学的同学,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加强学习,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能力”是本书第四章中的内容。书中谈到,悲观的孩子难成才、挫折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会玩耍的孩子快乐多、宽容他人就是解放自己、告诉孩子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几年前,听说在诸暨市某二中有一名高二学生,平时成绩非常优异,但在高二的一次期末考试中,因为考试失常,致使心理难以接受,结果精神错乱,只得四处看病,在家静养,至今如此,可悲!

  今年上半年,本校一名女生,因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批评几句后,怀恨在心,结果写了一纸的污言秽语,诋毁老师!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心理变“自私”了、情感变“脆弱”了、抗挫折能力下降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中“唯我独尊”,因而,在学校里与同学、老师相处中,一旦矛盾产生时,说着不得、动着不得,轻则小闹,重则大闹。

  所以,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干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才能有健康的生活和人生。

  作为教师,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正确看待“小皇帝”、“小公主”们的心理现状,因为他们自有形成的理由,同时更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从而真正健康地成长。

篇4:《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

篇5:《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在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里,教育只能是人道主义—题记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但对于我这个参加工作才6年的“菜鸟”,如果夸夸其谈自己的教育方法,肯定会被老一辈们“拍砖”至“吐血”,所以参照一下伟大的教育家们谈论的教育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纵然这辈子我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机率比张吾本不吹牛的机率不会高很多,其中许多言论及方法还是非常值得我借鉴学习的。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看上去和市面上常见的关于教育类的书籍没什么两样,50个名人,50段着名的言论,厚厚的一大本,起初翻开书本就昏昏欲睡,相比起来这书比《笨狼的故事》没趣多了,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得不坚持下去,慢慢的,其中的片段开始吸引我,犹如我开始明白一个人的心灵美才是最重要一样。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关于这点我与作者不谋而合—教育需要返璞归真,面对现实教育中屡见不鲜的“伪教育”现象,面对教育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弊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因素,同时也毋庸讳言,对教育,我们还十分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归真。(摘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序)

  读了这段序,我十分感慨,确实,现在的教育存在了太多的不真实的一面,曾经有人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现如今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小学生学习初中的知识,初中生学习高中生的知识,高中生学习大学生的知识,而最悲哀的就是大学生需要学习幼儿园的知识,比如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闯红灯等等等等最最基本的作为一个自然人需要遵守的基本常识,但是许多人却做不到。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第一家庭要要负责,第二我们老师需要负责,但对于这个责任我们老师却有着太多的无奈,谁喜欢起得比鸡早,谁喜欢干的比驴多?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如此的急功近利,我等又有什么办法?我也想每天和孩子们说说理想,谈谈做人的基本道理,但是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种考试,各类比赛,我又该如何面对。(好像跑题跑远了,言归正传)

  这本书我只是选择了里面几段我正在感兴趣的段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其中格鲁吉亚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一段话最让我欣赏,给教育者的10条“箴言”。

  第一,在意个人道主义的社会里,教育职能是人道主义的。使儿童对教育过程产生好感,使他们成为我们在教育他们中的自愿助手—这是人道主义教育的主要原则。多么善良的语言,如果我们把教育事业当成是人道主义事业在做,那么何愁做不好我们的事业呢?这里我想到了我的老婆,一个文弱的女人,场口中学的数学老师,面对场口中学这四个字,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学生难管理,但我却非常佩服她,每一个她带的班级学生都非常佩服她,所以她带的班的学生的成绩在他们学校都算是比较好的,常常会看到比她高几个头的学生在认真的听她解题,这就是人格魅力。常常会看到已经毕业的学生给她发来祝福的短信,前几天看到一条短信“祝福您,我生命中的贵人”是一个毕业的学生,老婆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改变他,现在他过的很好。这就是人到主义。

  第二,交往—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之点,使儿童得到与我们交往的快乐,共同认识,共同劳动、游戏、休息的快乐。www.aishibei.com

  第三,成人的日常生活和相互关系的性质—这是未来的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环境。因此,极为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相互交往,尽可能在更大程度上符合我们力求使儿童树立的那种理想。

  第四,人对人们的信赖,人对自己的生活立场的信心—这是人与人之间富有人生乐趣的交往和诗个性升华的本源。因此,我们必须爱护和发展儿童对我们自己的教育、对自己的同学、对人们的信任感和对自己的信心。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平行的和相互关心着人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贯穿对每一个儿童个性的尊重,应该使儿童养成关心同学、亲人和一般人的感情。确实,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珍惜他人,自私自利,毫无善良可言,面对这一切我们真正的应该好好的反思。

  第六,只有在使人能感到自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是自己人,只有在他既不认为地被抬高,也不认为地被贬低的社会里,人才能显示和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和天赋,并成为幸福的人。

  第七,儿童是感情容易冲动的人,他们很难理解我们。但我们教育者有义务去理解儿童,应该在考虑儿童内心活动的情况下拟定我们的教育计划。

  第八,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解决教育任务的一切具体场合,都应该去变现出明智、有远见、合情合理和耐心。

  第九,对儿童富有同情心、体贴入微、心地善良、爱、温和、直爽、乐于助人、休戚与共,这一切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行动指南。

  第十,我们应该坚决扬弃与人道主义教育相对立的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权利主义和墙皮命令及其种种变现形式。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些,说实在话,有点乱,我很想捋一捋,但无奈“剪不断,理还乱”姑且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