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培训:哪种领导类型最有效

管理培训:哪种领导类型最有效

  哪种领导类型最有效

  ABC公司是一家中等规模的汽车配件生产集团。最近,对该公司的三个重要部门经理进行了一次有关领导类型的调查。

  一、 安西尔

  安西尔对他本部门的产出感到自豪。他总是强调对生产过程、出产量控制的必要性,坚持下属人员必须很好地理解生产指令以得到迅速、完整、准确的反馈。安西尔当遇到小问题时,会放手交给下级去处理,当问题很严重时,他则委派几个有能力的下属人员去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他只是大致规定下属人员的工作方针、完成怎样的报告及完成期限。安西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导致更好的合作,避免重复工作。

  安西尔认为对下属人员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对一个经理来说是最好的行为方式,所谓的"亲密无间"会松懈纪律。他不主张公开谴责或表扬某个员工,相信他的每一个下属人员都有自知之明。

  据安西尔说,在管理中的最大问题是下级不愿意接受责任。他讲到,他的下属人员可以有机会做许多事情,但他们并不是很努力地去做。

  他表示不能理解在以前他的下属人员如何能与一个毫无能力的前任经理相处,他说,他的上司对他们现在的工作运转情况非常满意。

  二、 鲍 勃

  鲍勃认为每个员工都有人权,他偏重于管理者有义务和责任去满足员工需要的学说,他说,他常为他的员工做一些小事,如给员工两张下月在伽里略城举行的艺术展览的入场券。他认为,每张门票才15美元,但对员工和他的妻子来说却远远超过15美元。通过这种方式,也是对员工过去几个月工作的肯定。

  鲍勃说,他每天都要到工场去一趟,与至少25%的员工交谈。鲍勃不愿意为难别人,他认为艾的管理方式过于死板,艾的员工也许并不那么满意,但除了忍耐别无他法。

  鲍勃说,他已经意识到在管理中有不利因素,但大都是由于生产压力造成的。他的想法是以一个友好、粗线条的管理方式对待员工。他承认尽管在生产率上不如其他单位,但他相信他的雇员有高度的忠诚与士气,并坚信他们会因他的开明领导而努力工作。

  三、 查 里

  查里说他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与其他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清。他认为不论是否属于他们的任务都安排在他的部门,似乎上级并不清楚这些工作应该谁做。

  查里承认他没有提出异议,他说这样做会使其他部门的经理产生反感。他们把查里看成是朋友,而查里却不这样认为。

  查里说过去在不平等的分工会议上,他感到很窘迫,但现在适应了,其他部门的领导也不以为然了。

  查里认为纪律就是使每个员工不停地工作,预测各种问题的发生。他认为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没有时间像鲍勃那样握紧每一个员工的手,告诉他们正在从事一项伟大的工作。他相信如果一个经理声称为了决定将来的提薪与晋职而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那么,员工则会更多地考虑他们自己,由此而产生很多问题。

  他主张,一旦给一个员工分配了工作,就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去做,取消工作检查。他相信大多数员工知道自己把工作做得怎么样。

  如果说存在问题,那就是他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混淆。查理的确想过,希望公司领导叫他到办公室听听他对某些工作的意见。然而,他并不能保证这样做不会引起风波而使情有所改变。他说他正在考虑这些问题。

  讨论:

  1、 你认为这三个部门经理各采取什么领导方式?这些模式都是建立在什么假设的基础上的?试预测这些模式各将产生什么结果?

  2、 是否每一种领导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下都有效?为什么?

Editorial:www.aishibei.com

篇2:管理培训:纽约联合印刷公司的"择人之道"

  纽约联合印刷公司的"择人之道"

  纽约联合印刷公司的销售经理--皮尔森先生,此时正在审核瑞·约翰逊先生的档案材料,这位约翰逊先生申请担任地区销售代表的职务。联合印刷公司是同行业中的最大厂家,经营印刷初级教育直至大学教育的教材用书,系列、完整的商贸性出版物,以及其它非教育类的出版物。

  该公司目前正考虑让约翰逊手下的销售成员同大学教授们打交道。约翰逊是由杰丽·纽菲尔德介绍给这家公司的,而纽菲尔德是眼下公司负责西部地区的销售商中工作非常成功的一位。虽然他到公司仅两年,但他的工作表现已清楚地表明其前途无量。

  在他到公司的短时期内,就将在自己负责区域内的销售额增加了三倍,他与约翰逊从少年时代就是好朋友,而且一起就读于伊利诺斯州立大学。

  从档案上看,这位约翰逊先生似乎是一个爱瞎折腾的人。很明显的一点是在其大学毕业后的10年后,他没有一项固定的工作。在其工作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在芝加哥做了八个月的招待员。他在Riviera呆了两年,所做的一切仅够维持生活,而今他刚回来。

  由于没有足够的钞票,所以不管在哪儿,他都想方设法谋生,既然他以往是这种情况,在多数情况下公司就会自动取消考虑他的资格。但皮尔森先生还是决定对约翰逊的申请给予进一步考虑。这主要是因为公司的一个主要销售商力荐他,尽管这个人很清楚约翰逊的既往。

  皮尔森先生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花了两天时间,同纽菲尔德及其一位朋友--顾问,一道会见了约翰逊先生。三人一致认为问题关键在于:约翰逊先生能否安顿下来,为生活而认真工作。

  约翰逊对这个问题抱诚恳的态度,并承认自己没料到会有这种答复,他清楚自己以前的工作情况,可他似乎又觉得会得到这份预想的工作。 约翰逊先生似乎有优越的素质来胜任,他的父母是东部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学教授,他在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因而,充分地了解向教授们推销教材过程中所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他是一个有能力,知进取的人。

  在会见后,皮尔森先生和顾问都认为,如果他能安顿下来投入工作,他会成为一名杰出的销售人员。但是二人也意识到还有危险存在:那就是约翰逊先生可能会再次变得不耐烦而离开这个工作去某个更好的地方。不过,皮尔森决定暂时雇用约翰逊。

  公司挑选程序的一部分要求在对人员最后雇用之前对每一位应聘者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试。一些测试表明:约翰逊先生充满智慧且具有相当熟练的社会技能。然而,其余几项关于个性和兴趣的测试,则呈现出了令公司难以接受的一个侧面。

  测试报告说:约翰逊先生有高度的个人创造力,这将使他不可能接受权威,不可能安顿下来投入一个大的部门所要求的工作中去。关于他的个性评估了许多,但是所有一切都归于一个事实:他不是公司想雇用的那类人。依据测试结果,皮尔森先生还拿不定主意是否向总裁建议公司雇用约翰逊先生。

  【思考题】

  1、 是否可录用约翰逊先生?皮尔森先生将建议什么?

  2、假如皮尔森雇了约翰逊先生,那么你认为约翰逊先生会不会"这山盼着那山高"在皮尔森公司干一段时间后再又跳槽?

篇3:管理培训:IBM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IBM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近些年来,IBM、HP等着名的外国企业都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尽管我在管理学的教科书上看到过对矩阵组织优劣的探讨,但很难有切身的感受。这次听叶成辉先生谈起自己经历着的IBM公司的矩阵组织,感到获益不浅。

  1987年,加州伯克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出身的叶成辉在美国加入IBM旧金山公司,成为一名程序员。因为不喜欢编程等技术类的工作,梦想着做生意(DOBUSINESS)、当经理(比较喜欢跟人沟通),他便主动请缨到销售部门去做,经过了差不多5年时间的努力,获得提升,成为一线的经理。随后,叶先生回到IBM香港公司,做产品经理。由于个人"斗志旺盛",业绩不错,而且"官运亨通",差不多每两年他都能够蹦一个台阶,如今,叶成辉已经是IBM大中华区服务器系统事业部AS/400产品的总经理。

  从旧金山到香港,再到广州到北京;从普通员工到一线经理,再提升到现在做三线经理;从一般的产品营销,到逐步专注于服务器产品,再到AS/400产品经理,10多年来,叶成辉一直在IBM的"巨型多维矩阵"中不断移动,不断提升。他认为,IBM的矩阵组织是一个很特别的环境,"在这个矩阵环境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IBM是一个巨大的公司,很自然地要划分部门。单一地按照区域地域、业务职能、客户群落、产品或产品系列等来划分部门,在企业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前的IBM也不例外。"近七八年以来,IBM才真正做到了矩阵组织。"这也就是说,IBM公司把多种划分部门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组织结构形成了"活着的"立体网络--多维矩阵。IBM既按地域分区,如亚太区、中国区、华南区等;又按产品体系划分事业部,如PC、服务器、软件等事业部;既按照银行、电信、中小企业等行业划分;也有销售、渠道、支持等不同的职能划分;等等,所有这些纵横交错的部门划分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对于这个矩阵中的某一位员工比如叶成辉经理而言,他就既是IBM大中华区的一员,又是IBM公司AS/400产品体系中的一员,当然还可以按照另外的标准把他划分在其他的部门里。

  IBM公司这种矩阵式组织结构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叶成辉先生认为,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矩阵组织能够弥补对企业进行单一划分带来的不足,把各种企业划分的好处充分发挥出来。显然,如果不对企业进行地域上的细分,比如说只有大中华而没有华南、华东、香港、台湾,就无法针对各地区市场的特点把工作深入下去。而如果只进行地域上的划分,对某一种产品比如AS/400而言,就不会有一个人能够非常了解这个产品在各地表现出来的特点,因为每个地区都会只看重该地区整盘的生意。再比如按照行业划分,就会专门有人来研究各个行业客户对IBM产品的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把握住各种产品的重点市场。

  "如果没有这样的矩阵结构,我们要想在某个特定市场推广产品,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叶成辉说。比如说在中国市场推广AS/400这个产品吧,由于矩阵式组织结构的存在,我们有华南、华东等各大区的队伍,有金融、电信、中小企业等行业队伍,有市场推广、技术支持等各职能部门的队伍,以及专门的AS/400产品的队伍,大家相互协调、配合,就很容易打开局面。 "

  首先,我作为AS/400产品经理,会比较清楚该产品在当地的策略是什么。在中国,AS/400的客户主要在银行业、保险业,而不像美国主要是在零售业和流通业;在亚太区,AS/400的产品还需要朝低端走,不能只走高端;中国市场上需要AS/400的价位、配置以及每个月需要的数量等,只有产品经理,才能比较清楚。从产品这条线来看,我需要跟美国工厂订货,保证货源供应。从产品销售的角度看,AS/400的产品部门需要各相关地区的职能部门协助,做好促销的活动;然后需要各大区、各行业销售力量把产品销售出去。比如,我需要在媒体上做一些访问,就要当地负责媒体公关的部门协助。再如,我认为\'莲花宝箱\'(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AS/400)除了主打银行外,还要大力推向中小企业市场,那么就需要跟中国区负责中小企业的行业总经理达成共识。当然,\'莲花宝箱\'往低端走,还需要分销渠道介入,这时,就需要负责渠道管理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之间也互为\'客户\'关系,我会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各区、各行业更努力推广AS/400."叶成辉说。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矩阵组织在增强企业产品或项目推广能力、市场渗透能力的同时,也存在它固有的弊端。显然,在矩阵组织当中,每个人都有不止一个老板,上上下下需要更多的沟通协调,所以,"IBM的经理开会的时间,沟通的时间,肯定比许多小企业要长,也可能使得决策的过程放慢。"叶成辉进一步强调,"其实,这也不成为问题,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好的,IBM的经理们都知道一个好的决定应该是怎样的。"另外,每一位员工都由不同的老板来评估他的业绩,不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评估的结果也会更加全面,"每个人都会更加用心去做工作,而不是花心思去讨好老板。"同时运用不同的标准划分企业部门,就会形成矩阵式组织。显然,在这样的组织结构内部,考核员工业绩的办法也无法简单。在特定客户看来,IBM公司只有"唯一客户出口",所有种类的产品都是一个销售员销售的;产品部门、行业部门花大气力进行产品、客户推广,但是,对于每一笔交易而言,往往又是由其所在区域的IBM员工最后完成;等等。问题是,最后的业绩怎么计算?产品部门算多少贡献,区域、行业部门又分别算多少呢?叶成辉说:"其实,IBM经过多年的探索,早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现在,我们有三层销售--产品、行业和区域,同时,我们也采取三层评估,比如说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华南区卖给某银行10套AS/400,那么这个销售额给华南区、AS/400产品部门以及金融行业部门都记上一笔。"当然,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看,其总和都是一致的。比如从大中华区周伟锟的立场来看,下面各分区业绩的总和,大中华区全部行业销售总额,或者大中华区全部产品(服务)销售总额,三个数字是一样的,都可以说明他的业绩。

  在外界看来,IBM这架巨大的战车是稳步前进的,变化非常缓慢。叶成辉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会。对于基层的员工,对于比较高层的经理,这两头的变化相对比较小,比较稳定。比如说一名普通员工进入IBM,做AS/400的销售,差不多四五年时间都不会变化,然后,可能有机会升任一线经理。再比如亚太区的总经理,也可能好多年不变,因为熟悉这么大区域的业务,建立起很好的客户关系,也不太容易。所以,外界就觉得IBM变动缓慢。"但是,在IBM矩阵内部的变化还是很快的。中间层的经理人员差不多一两年就要变化工作,或者变化老板,变化下属,这样就促使整个组织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前发展。"叶成辉说,"我在IBM公司10多年,换了10多位老板。每一位老板都有不同的长处,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其实,IBM的每一位员工都会有这样的幸运。"矩阵组织结构是有机的,既能够保证稳定地发展,又能保证组织内部的变化和创新。所以,IBM公司常常流传着一句话:换了谁也无所谓。

  摘自HRM案例库

  【思考题】

  结合本案例材料,谈谈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克服其缺点的办法。

篇4:管理培训:经济人假设法

  经济人假设法

  "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又称为"理性-经济人"也称为实利人。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再经19世纪合理主义的影响而形成。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 M. McGregor)在他所着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其中,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其基本观点如下:

  (1)多数人十分懒惰,他们总想方设法逃避工作。

  (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甘心情愿受别人指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担当管理的责任。

  基于这种假设所引出的管理方式是,组织应以经济报酬来使人们服从和作出绩效;并应以权力与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员工,其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效率,完成任务。其管理特征是订立各种严格的工作规范,加强各种法规和管制。为了提高士气则用金钱刺激,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严厉惩罚,即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泰罗制就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篇5:管理培训:聆听技巧

  聆听技巧--如何成为一个好"听众"

  关键行动

  1、对说话者所要说的话表现出兴趣

  2、提出问题,以澄清和搜集信息,并使谈话针对主题

  3、告诉说话者你的理解

  ?关键行动1:对说话者所要说的话表现出兴趣

  原因:对说话者所要说的话表现出兴趣,这有助于你更专注地听。说话者也会因此受到鼓励。有时候,人们并求愿意谈论他们自已或自已的想法,害怕会得到负而的反应。对说话者所要说的话表现出兴趣,可以鼓励他人进行清楚和全面的交流。

  "方法1:以说话者为中心

  人们的思维速度通常要比说话速度快四倍。你的思维速度要比说话者的讲话速度快,这会使你在听的时候走神和分心。

  调整你的思绪,不要去考虑其他事情,用余出的时间告诉自已,"我应该听他(她)说话".集中思考谈话内容与你已掌握的情况的联系。

  "方法2:直接告诉说话者,你对他所说的话有兴趣,并说明原因

  让说话者具体地知道你对他的话感兴趣的原因,这能够鼓励交流,并且使谈话针对主题。

  "我知道你在这个方面很有经验,所以我很想听听你的观点。"

  "你看上去不太开心。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方法3:用非语言暗示建立和保持融洽关系

  a)面对说话者,身体稍稍前倾;

  b)保持开放式身体语言;

  c)保持目光接触;

  d)适时地点头和微笑;

  e)给说话者回答和说明的时间。

  "方法4:在说话者停顿或犹豫时,使用简短的言语暗示来鼓励对方继续交流

  诸如"是的","嗯","对","好的","我明白了"之类的言语暗示可以帮助你专心聆听,而且可鼓励说话者与你分享更多的信息。

  其他例句:"还有呢?";"这个信息对我太有用了。"

  "方法5:避免用你自已的经验、意见和观点去打断对方的说话

  有时,你会忍不住想加入你自已的想法,但这样一来,谈话中心立即从说话者转向你。如果你确实想让说话者说出实情,并想获得你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你应让说话者讲完之后,再提出你自已的观点。

  ?关键行动2:提出问题,以澄清和搜集信息,并使谈话针对主题

  原因:提出问题是听者最有力的工具。有效地提出问题可以使你由被动变为主动,甚至积极。通过提出合适的问题,你能够澄清你所听到的内容,并获取新资料,你还可以使谈话针对主题,以及控制谈话。

  "使用开放式问题以寻求更多信息

  开放式问题能鼓励对方作出详细的回答。这些问题用诸如"谁","什么","怎样","请告诉我"等词开头。尽管"为什么"和"你怎么……"开头也构成开放式问题,但须慎用,因为这种问法会促使说话者进行自我防卫。

  在下列情况中,可以使用开放式问题:

  a)说话者沉默寡言或说话较勉强;

  b)你希望推动谈话;

  c)你需要让对方说出他的顾虑、观点或感受;

  d)你想建立信任和融洽的关系;

  e)你需要弄清不能确定或理解的观点。

  例如:"你怎样看这种情况?";"请告诉我,你的需要是什么?"

  "慎用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经常用诸如"是否能","是否会","是否","是否将"等词提问。这种问题决定了通常只能以"是","不是"或一个简单的事实作回答。

  尽管这类问题限制了交流,但是当你想缩小讨论范围或想确定具体信息时,这类问题还是有效的。

  在下列情况中,可以考虑使用封闭式问题:

  a)你需要将谈话引到某一个具体话题或问题上;

  b)你对事实心中有数,但还想进一步确定;

  c)你的时间有限;

  d)说话者在闲扯;

  e)你想确认说话者所给予的支持、承诺或赞同。

  例如:"您今天是否要做头发护理?"

  ?关键行动3:告诉说话者你的理解

  原因:你所接收到的信息可能与说话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并不完全一致。通过告诉说话者你的理解,就可以防止产生误解,而且避免日后导致问题。

  "方法1:用你自已的话复述你所听到的内容

  当谈话出现正常停顿时,复述或归纳你所听到的内容,这就给了说话者进行纠正和澄清的机会。

  "所以……"/"听上去你……"/"换句话说……"

  "方法2:如果说话者不同意你的复述,你就要重述,直到相一致为至

  "方法3:对说话者的情绪表示理解

  这使说话者有种被接受的感觉,而且有助于他在克服情绪干扰之后,回到要点上来。

  "那一定很令人失望。"/"我能理解你为何不情愿。"/"如果是我,我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