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教师要善于拿起赏识这把“金钥匙”

  今天当我再一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读到这段话时,我情不自禁地沉思:回忆我接手的这几届学生中的一些后进生,跟他们交流时,有些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差生。是的,他们需要的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说过,“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好像变得麻木起来。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

  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当帮助他哪怕前进很小的一步,而这一步将成为他的思维的情绪刺激(认识的欢乐)的源泉。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学生的内心是很脆弱的,有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差生,表面上是满不在乎,但实际上,他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内心是不安的,也会忏悔的,因此作为老师有时不一定要完全做到“一丝不苟”,有时也要照顾到孩子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让他在面对困难与挫折中找到自我,我想这才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

  在之后的教育中,我重新调整了我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多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成功中找到自我。例如:我班的王同学,每次考试几乎都是二十几分,可上次测试他得了三十几分,我就让全班学生做一道数学题,算算谁的进步最大。一个学生上次考了93分,这次考了95分,他进步了多少?而我班的王同学上次二十四分这次三十八分,他进步多少分?同学们很快算出结果,我让他们说说谁进步最大,大家一致认为是王同学,并且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此时的王同学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彼此都渴望得到对方的赏识。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学生的进步、成长需要的不也是这种动力吗?因此,教师要善于拿起赏识这把“金钥匙”,通过表扬、激励等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

  而我们很多时候习惯给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戴上“坏”帽子,随意的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和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读这本书,就好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从而让我的教育教学走向成熟。

gather:www.aishibei.com-爱拾贝

篇2:《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读后感

  暑假里,我有幸阅读了上海北郊学校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一书。此书中,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每一条建议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让人反复咀嚼,受益无穷。读完此书,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此我简要谈谈我的几点感想:

  一、要学会赞美

  赞美是一种心情,是一种品德,是一种境界;被赞美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觉得在工作中应细心地观察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并适时地赞美他们。比如:在我们班有一位胆子较小的女孩子,每次画画她都拿着油画棒左看看右看看,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生怕自己一不小心画错了或画的不好看。

  一次我走到她身边笑眯眯地说:“芊芊,你是个能干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画好的。”说完我便走开了,之后她开始动起手来,虽然还显露出那么一点不自信,但是对她而言也是一种进步。过了几分钟我又走到芊芊面前看着她的画说:“芊芊,你画得好漂亮啊!你真是太棒了!”课后我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她,并奖给她一颗五角星,她开心地笑了,在她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所以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能使人性情温和,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在今天具有组织性和开放性的社会里,就更需要我们具有宽容的品质。对于我们自身而言要学会宽容,但我们更要教育孩子们学会宽容。然而我们有时会听到一些父母这样教育孩子说“别人对不起你,你就对不起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殊不知正是父母的这些话助长了孩子的不良风气,使他们在今后的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受到很大影响。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别人对不起自己或有损于自己的事情。为此,我们不要耿耿于怀,不要过分计较,能够笑一笑就过去,这就是宽容。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更多的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幼儿教师,我愿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而努力!

篇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着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这本书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书名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

  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譬如,作者在讲到建立教育科研机制,创造研究学问的氛围和环境,鼓励高学历、高学位、高学术水平的教师脱颖而出时,举的是哈尔滨第三中学的实际例子,并详细地介绍了其现存的状态、采用方法等等,甚至具体地介绍了该校给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的津贴数额。再如,在介绍德育工作在"五育"中的作用时,作者举的是湖北黄冈中学、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这样分属国有、民营的两个中学实例。对山西省几年来有关德育工作的若干数据的评介,则使人从整体上增进了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了解。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让你从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够理解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现实性。

  这样的一种务实态度鲜明地体现在该书对德育工作的理解、论述中。一般人的印象中,德育工作属于"软任务",多有空洞之嫌。但该书却鲜明地提出来,要把"软"任务落实到实处,这样,它才能扎扎实实地硬起来。为此,该书评介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的可行性极强的规则、做法,使德育工作内容上层次化,方法上科学化,考核上常规化,把德育工作从不着边际、无法操作、无法落实检查的"假、软、大、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着,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着的一个原因。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篇4:《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读后感

  拿起此书,不看则罢,一看则有点爱不释手了,真是一本好书。书中那一百个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深入浅出,集教育教学于一体,开阔了我们教师的眼界,又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书中那浅显易懂的语言,一则则生动感人的事例,或长或短,一个个令人熟悉而又耳目一新的教育教学的观念,仿佛引领你走进教育的神圣殿堂里,让你为之心动,让你为之折服。

  苏霍姆林斯基不止在一条建议中提到教师时间分配的问题,一开始他首先因永乐两个例子。第一是她自己做了一个有趣的数字统计。他对500名优子女再上大学的教师做调查,询问他们:你们的孩子进的什么学校?在那个系?结果只有14个人回答是“师范学院”或是“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而480名教师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是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辅导、谈话、写各种各样的总结,就是我们小学教师也时常感觉时间不够用的。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我突然想起有人曾做过这么一个试验,他在一个瓶子中放入了几块石头,石头把整个瓶子塞的满满的。他问自己的学生:“你们说瓶子满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是“满了”,他接着那出一些小石子放入了瓶子中,那些有空隙的地方全都塞满了小石子。这位老师接着问:“瓶子里满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是“满了”。老师又拿出一袋沙子倒入瓶子内,这时孩子们觉得瓶子里该不会有任何空隙了吧,结果这位老师又往瓶子里面灌进了一些水。不可思议吧,看起来已经不可能的事情总是会有奇迹发生。虽然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但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的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他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上记一些记录,一边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的入了米,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的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的令人惊叹啊!课后又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www.aishibei.com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听完这位老师的话,我向所有的人都应该感到很意外吧,这种境界对一名教师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是值得我们深深学习的。

  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苏氏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校着作。是啊!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你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

  …………

  对于这本书,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书中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篇5:《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