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转型》读后感

《生死转型》读后感

  《生死转型》读后感

  在金融形势日趋复杂的今天,满怀战胜危机、迎接挑战的信心。工作之余,认真拜读了《生死转型》这本书,该书详细回顾了20年来与我国息息相关的国际金融领域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当今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疯涨、人民币持续升值、通货膨胀、银根紧缩、消费者行为发生根本性变化…诸多不利因素集中爆发。作者以金融巨变为主线,为我们揭开了一个神秘而又真实的金融世界。通过读书、思考,对丰富个人金融知识,促进工作受益匪浅。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书中金融危机下虽然危机重重,但是我们也看到更多的是机会。如何在慌乱中抓住机会,抢占先机,资源型企业要毅然坚定、执着、创新。越看越觉得言之有理,茅塞顿开。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集团公司依靠煤炭的资本积累开发新产业,做大做精煤炭产业、延伸产业链,在多元发展、转型发展上解决好煤化工快速发展与体制机制以及环境的矛盾,引导化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作为鲁化职工,个人认为我们在面临销售不畅、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诸多不利情况下,如何苦练内功,提高企业竞争力,顺利度过这个越来越冷的“经济寒冬”,值得每一名职工深入思考进步。根据我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毋庸置疑,积极实施高效、低耗、环保、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是必然之路。总而言之“企业不发展没有出路,但粗放式发展同样没有出路”。

  掩卷沉思。金融危机几乎在浸蚀着社会每一个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承受甚至欢迎危机。但危机既然来了,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就应该积极接受它、面对它、战胜它!常言道信心比黄金更重,主动适应出击,迎接挑战,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胜出的上策。结合当前,不少化工企业纷纷停产、限产、裁员、降薪,以降低成本,减少亏损时,而我们兖矿鲁化始终坚持“不减薪、不裁员”。

  厂党委、厂部领导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做好了打持久战准备。在安全生产、项目建设上建立物耗与能耗通报制度,每天都对水、电、煤炭、蒸汽等能源消耗作全面细致的分析,使单耗及水、电、风、汽、氮等能耗处于24小时实时监测受控状态,全厂干部职工则通过内部网,随时监视企业能耗的总量变化,及时分析增减原因,指导安全生产。同时,在节约挖潜上做足文章,将能耗和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分厂班组、专业处室,推行成本核算和清洁生产。着眼每个管理细节,全员行动,落实挖潜增效措施。做到“既抱西瓜,又捡芝麻”。

  总之《生死转型》一书让我们增强了对金融动态的了解,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们在危机面前刷新思维,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当前,时代在召唤,历史在召唤,未来在召唤,本人始终坚信:在厂党委、厂部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厂上下一心,内外统力,定会战胜危机,为推进兖矿煤化工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爱拾贝-www.aishibei.com

篇2:《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读后感

  闲暇之余,读了《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翻阅片刻感触颇深。不禁让我买下它振奋精神地一口气读完了。读后更是让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该书从各个方面,由浅入深,从思想观念出发,到细节的产生的差距,忽视细节的代价,由细节的本质到细节的积累,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观念,从做人,做事,做管理,处处体现了细节的重要性。

  “海不择细流,帮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故能就其高”。年轻的我似乎从中更深地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且更应从细节中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些浮澡心理,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态度,反思一下为人的素质。书中讲到“我们看到了人家成功的辉煌,却很少去关注他们管理细节的用心!”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做一些小事,然而有时只怕是小事也做不好,做不到位。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太多的人总不屑于小事的细节,自信于“天生我材必有用”,还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的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所以,我们只有关照小事,才能成就大事,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并养成长期对待工作的认真和精细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细节随处可见。那何为细节呢?书中向我们明确阐述了细节本质: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动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北;细节产生效益。那细节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汪先生列举了大量真实的案例,深入的阐述了细节在个人素质,团队协作,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各方面体现出的巨大价值,从忽视细节的损失和代价,到重视细节的收获效益正反两方面明显的反映细节的重要性。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例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加加林的一个看似微小的动作,完美地表现了www.aishibei.com他的个人修养和素质,成就了太空飞行的第一人。一个优秀的青年却由于一个简历的失误,失去了一个工作的机会,药厂厂长的一口痰结束了一次外商合作的机会。“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想到这些,我们还能不在乎细节吗?面对这一切,我们还敢忽略细节吗?

  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处理事务、策划市场、管理企业,都没有什么绝招或捷径。所谓的绝招(捷径),都是用细节的功夫堆乇出来的。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重复。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在这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任何一件事件都是做出来而不是喊出来的,特别是在工作岗位中,更要把小事做细,每一个大问题里都有一系列的小问题露面。如果热爱工作,那每天就应尽自己所能追求完美,想念只要这样,不久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我这里感染这种热情,从而更加尽情地展示完美的自己!

  反思失败的教训,我们应该从思想上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不必再去夸大自我,心浮气燥,不必再去相信“水到渠成”。凡事都要从小做起。“海不择细流,帮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帮能就其高”我们应再次重新认识它的含义:从个人做起,从与一个团队的合作开始,认认真真的做一些小事。“一家不治,何以治天下”,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个人素质,形成一个优良的团队,一个更具生命力的企业。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是的,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应该从习惯中注意细节,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更总结以往经验,吸取教训,对自己认真,更要细心的对待“认真”,对工作负责。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我将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发现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细节:

  也许是对同事一次招呼,

  也许是接电话的一句问候,

  也许是对客户的一个微笑,

  也许是对技术的一点执着……

  我相信,只要我们深入到细节中去,我们就能从细节中得到回报!

篇3:物业员工《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读《致加西亚的信》有感物业员工

  总有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两鬓斑白,容颜老去,那时,当我们驻着拐杖,面对夕阳,孤单地回忆自己的一生时,是为自己闪光而精彩的历练而自豪,还是为自己的蝇蝇苟苟而惭愧,人生路漫漫,脚印的深浅,前进的方向,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态度决定前途,性格决定命运”,百年来,世界流传着“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决定美西战争的关键人物罗文,早已为人类点燃了忠诚,执着的火种。

  把信送给加西亚!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跨过了百年的人世沧桑,穿越了种族,突破了国界,升华成人类共同的精神丰碑。主动才有创新,投入才有回报,忠诚才有信任。我们需要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我们赞赏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精神,要么全身退出,要么全力以赴,只要注入我们的忠诚,心血,责任,毫不犹豫,立即执行。这样的信念下,又有什么障碍能拦住这样的集体,又有什么困难能摧毁这样的团队呢?

  我是一名才进公司的新员工,短短的时间,我看到了E物业上上下下员工的无间合作,也看到了“正确决策,高效执行”的种子在这里发芽。“一站式尊贵服务”的推出,充分体现了”业主至上,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把繁琐和劳累留给我们,把方便和舒适留给业主。能看到业主满意的笑容,就能给我们最大的欣慰。到E物业的第一天,这些话对我来说,似乎只是精美宣传页上的广告,或者只是红头文件上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可是一个月来,在管理处基层的实习,改变了我的想法。

  就像罗文不是将“把信送给加西亚”挂在嘴上,保存在一纸命令里,而是将它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行动上,E“业主至上”的宣言也不只是在纸上闪烁光芒。管理处是直接面对业主的地方,业主对整个物业服务的感性认识,有一大部分来自于他在前台所受到的接待和服务,一个友善的微笑,可能让一个业主终生铭记,一次不愉快的服务,也可能让许多业主口口相传。在E物业的管理处,我看到不明情况的业主怒火冲冲地赶来恶言相责时,我们前台的接待员始终都微笑面对,我也看到当一个紧急的报修电话打到服务部时,那里的领导马上放下其他的事情,亲自跟业主耐心解释,立即安排人员去处理.甚至当一些业主听不进劝告和解释,或是提出一些物业职责范围以外的要求时,我们的员工也一直抱着业主就是上帝,力所能及地满足他们的任何要求的态度,与业主心平气和地协商,力争最快最好地解决问题。家园南区管理处的刘主任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无论他们有什么问题,我们都得解决,谁让他们是业主呢!”

  就这样,保持团结,绝对执行。E物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一滴水,只有流进企业的大家庭里才不会干涸。罗文点燃的火种燃遍了全世界,也悄然渗进了正蓬勃发展的新华联集团。我在集团的执行年里,走进了集团,走进了E,我的眼睛在看,我的耳朵在听,我的双手也在行动,把自己融入企业,融入服务为本,执行为先的理念里,为越燃越旺的E服务之火,再添一把干柴!

篇4:《延安颂》读后感

  《延安颂》读后感

  爸爸是个共产党员,最喜欢唱的歌是《东方红》、《南泥湾》,我从小就从他那儿听说有个地方叫延安,那里有毛泽东主席,其实那时我并不知道主席是什么,但是爸爸却经常讲主席的故事。虽然如此,像我这样性格爱好的人也是不会去看《延安颂》之类的书。直到今年上半年受降镇镇府派我参加富阳市党员干部读书演讲比赛,交给我一本近八百页的《延安颂》,被逼无奈之下,我开始翻看在我认为很枯燥乏味的书,哪晓得这本书竟也无数次的使得我热泪盈眶,我和爸爸抢着看完了这本书,这也使得我更明白小时候爸爸给我讲故事时所蕴含着的感情。这段时间我有空时又在阅读让我感受很深的一些篇章,感觉还是那样让人热血沸腾。

  《延安颂》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为主线,在民族矛盾、国共矛盾、党内斗争的经线上,织以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人物的纬线,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编织出了抗日战争的史诗画卷。创作者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吸收党史研究的新成果,在艺术创作上进行了大胆突破和创新。

  1935年,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地到达陕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从那时开始,延安成了世界目光的焦点,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成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摇篮。

  新中国从延安城走来!

  沿着革命先贤的足迹,踏着坚实的黄土大地,我走进延安,去领略枣园那耀眼的灯光。人世间有形形色色的灯光,但没有不枣园的灯光更加神奇的;天底下有强强弱弱的灯光,但没有不枣园的灯光更加明亮的,枣园的灯光是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灯光,枣园的灯光是拯救中国、开天辟地的灯光,枣园的灯光呵,开启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扉,照亮了亿万个龙的前进道路,枣园的灯光是民族之光,是神圣之光!

  掀开历史的www.aishibei.com帷幕,我沿着滚滚的延河水,走进延安,去瞻仰闻名中外的宝塔山风光。雄健的宝塔山,你目睹了中国革命“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不凡历程,连绵的宝塔山,你是中国革命曲折航程中高潮迭起、百折不挠的见证。你无畏的刚强,使多少革命志士相伴着你成长为一代英才;你坚定的秉性感染了千千万万优秀的中华儿女。今天,延河水奔流不息,宝塔山青春不老,依偎在你温暖而又博大的怀抱里,我们有多少感慨!我们看见二十一世纪的延安父老乡亲正意气风发、激情豪迈,裹着雪白的羊肚手巾,扎着鲜红的腰带,走进崭新的时代!

  沐浴着延安的阵阵春风,诵读着《回延安》的激情诗篇,走进延安,我们去寻访当年的窑洞。低矮的窑洞,却有着无数美丽而又动人的传说,简陋的窑洞,展开的是惊心动魄的革命画卷!这里弥漫着昨天战争的硝烟,这里回响过昔日激战的枪声,这里是以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居住的地方,为你光荣,延安的窑洞,为你庆幸,平凡的而又不平凡延安窑洞!

  枣园的灯光、连绵的宝塔山,土黄色的窑洞,汇成了一曲中国革命的强劲交响乐,一幅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我们和延安亲情不断,延安和我们血脉相连!

  延安凝聚了万众之心,延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不倒的长城,延安在我们的心中深深扎根,我们传承着矢志不渝的延安精神。让枣园的灯光光照千秋,让宝塔山的雄姿永驻心田,让延安的窑洞使我们懂得永不言败,让我们唱起《延安颂》,深情地诉说——延安,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骄傲!

篇5:《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着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这本书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书名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

  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譬如,作者在讲到建立教育科研机制,创造研究学问的氛围和环境,鼓励高学历、高学位、高学术水平的教师脱颖而出时,举的是哈尔滨第三中学的实际例子,并详细地介绍了其现存的状态、采用方法等等,甚至具体地介绍了该校给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的津贴数额。再如,在介绍德育工作在"五育"中的作用时,作者举的是湖北黄冈中学、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这样分属国有、民营的两个中学实例。对山西省几年来有关德育工作的若干数据的评介,则使人从整体上增进了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了解。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让你从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够理解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现实性。

  这样的一种务实态度鲜明地体现在该书对德育工作的理解、论述中。一般人的印象中,德育工作属于"软任务",多有空洞之嫌。但该书却鲜明地提出来,要把"软"任务落实到实处,这样,它才能扎扎实实地硬起来。为此,该书评介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的可行性极强的规则、做法,使德育工作内容上层次化,方法上科学化,考核上常规化,把德育工作从不着边际、无法操作、无法落实检查的"假、软、大、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着,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着的一个原因。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