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理论学习制度

教师理论学习制度

  教师理论学习制度

  为推动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修养,普及新课程理念和教育科研知识方法,塑造学者型教师队伍,建立此制度。

  1、全体教师必须参加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2、学校定期聘请专家入校进行理论知识宣讲。

  3、学校定期组织优秀教师赴外地参加学习理论知识,研讨会。

  4、教务处、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理论。优秀教师教学经验。

  5、教师个人理论学习要坚持经常化,即每周学习一篇教育文章,每学期读一篇教育著作。

  6、教师要记好业务笔记,笔记内容为教学业务知识,每学期不少于16篇(2000字)。

  7、教务处不定期检查教师业务学习情况,并将业务笔记纳入教师综合考核。

  8、教务处对新出现的,普及程度广的理论知识,可以定期以命题的形式检查教师掌握情况。

采编:www.aishibei.com

篇2:教师备课制度

  教师备课制度

  1、备课时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是加强教学预见性和计划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2、备课要吃透“五点”:即重点、难点、知识点、功能点、教育点。

  3、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4、备课要做到“三写”即写学期教学计划、写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教学计划。

  5、备课要备“两法”即研究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教法为组织学生学习服务。

  6、备课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原则、提倡同课头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

  三 定 (定内容、定课时、定中心发言人)

  三研究(研究重难点的教学方法、突破方法及双基能力)

  三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测试内容、统一教学进度)

  7、学期教学计划编制要求是:

  开学一周内,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通读全册教材,了解全册教材内容和各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对教材“全局”要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所任学科的学期教学计划(一式两份,一份自用,一份交学校教务处备查)。学期教学计划应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实验教学及实践与考察活动安排、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扶优脱困措施、教学进度表、学科教研专题研究安排等内容。

  8、单元教学计划编制要求是:

  单元备课的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具有系统分完整的特点,在新单元教学之前,教师要编写单元教学计划,其内容有单元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重难点分析、实验安排、课时教学计划、单元小结与复习、单元过关检测与讲评等。

  9、课时计划编制要求是:

  (1)课时教学计划(教案)必须按课时编写,做到完整规范,环节齐全。课时计划的主要环节和内容有教学课题、教学目标(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具和实验器材准备、教学步骤、教师精讲学生精炼的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教学手段、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艺术、体育课的教案还应有自己的特点。

  (2)课时教学计划(教案)必须做到一科一案,要完整、规范、节次齐全,详略得当,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为学生设计活动科学、合理,适用操作性强,符合学生实际,确保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要有新意,有创见,时间安排合理,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4)课时教学计划(教案)提倡超前一周编写,必须超前两课时编写,教师不得把教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或习题集作为教案使用。

  (5)语文学科必须有作文专用教案,要突出作文训练指导和作文评讲等内容

  10、课时计划执行后,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对计划执行中的失误及不妥之处,教学中的“偶得”、“精彩之处”等记在教学后记中。以利于教育和教学实践的积累。

  11、教师无教案不准进入课堂。教师的教案应备节数学期计算办法是:周课时×16。

  12、教研组长每两周应对本组教师教案检查一次,督察教案的质和量,检查后要签注意见和时间。学校教务处每学期检查不少于两次,检查结果作为教师学期教学工作评价的依据之一。

篇3:教师上课制度

  教师上课制度

  1、教师应按课表上课。按时上课,按时下课,教师不得私自调课,教师随意缺课属渎职行为,教师须于课前五至十分钟结束一切准备工作,在虚拟的教学氛围中酿造感情,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激情走向课堂。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举止庄重,精神饱满,着装大方、得体,打扮美观、文雅,端庄,不穿短裤、拖鞋,女教师不浓妆艳抹,不佩戴扎眼饰物。禁止教师在教室抽烟、吐痰,使用传呼机及移动电话等,禁止体罚和精暴对待学生。

  3、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旨、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3、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变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为引导学生主动的探求知识获取信息,达到“教学相长”,变“教”师为“导”师去引导组织学生,教师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出师生间的相互对话和评价,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学科方法展示给学生。

  4、课堂教学中要突出目标意识、主题意识、反馈矫正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既符合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要积极应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解放学生的手、眼、脑等一切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思考、感悟、质疑、创新。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中阶段要积极的推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参与必要的模拟训练。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巧妙启疑、讨论和标新立异,教师要适时适度解答学生的“问题”,允许“存疑”

  6、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洁凝练、通俗易懂,准确生动,富有激情,声音宏亮,高低相宜,语速适中,快慢有度,拟扬顿挫,有节奏感,有逻辑性,讲普通话。课堂讲解要启迪思维,点拨技巧。引人入胜,轻松自如,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表情语言、体态语言、动作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特殊作用。

  7、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讲解、讲述所占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要坚决废止“注入式”和“满堂灌”。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确保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8、课堂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依据又不囿于教材,教师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材和科技素材,体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还要对教学内容适当的延伸(向学科发展历史或知识背景延伸,向学科发展前沿延伸)和渗透(各学科间的知识、方法的交叉),是学科教学具有时代性。

  9、教师要按知识的内在联系或知识的展开顺序等为线索设计板书,板书必须规范工整,设计合理,科学新颖,用字规范,条理清楚,繁简恰当,突出重(难)点,富有启发性,师板书对学生编制知识体系组建能力结构要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10、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挂图、模型、实物、实验等直观教具;运用投影及其他视听器材等电教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理、化、生等学科的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出率应不低于95℅。凡课堂上要做的实验,备课时教师必须亲自做一遍。

  11、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一般有复习、引题、新课教学、训练巩固、小结整理、布置作业等。提倡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12、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能合理有效的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

篇4:教师听课评课制度

  教师听课评课制度

  为了开展教学技能切磋,推动教师授课技能整体提高,培养青年教师早日站稳讲台,塑造学科教学能手,开展校本课程研讨,特制定本制度。

  一、听课标准:

  青年教师(35岁以下)听课不少于20节/学期;

  中年教师(36岁—49岁)听课不少于15节/学期;

  老年教师(50岁以上)听课不少于10节/学期。

  二、听课范围;

  1、新调入教师观摩课由教研组组织,授课教师所在组的成员必须听课,欢迎其他教师光临指导。

  2、教学能手、教学新秀评选课初赛由教研组组织,组内全体教师听课并评分。复赛由教务处组织,全体教师听课,教务处选聘评委评分。

  3、优秀教师示范课。校本教研汇报课由教务处组织,全体教师听课,并邀请有关人士点评。

  4、公开研讨课,由教研组组织。组内教师全部参与,欢迎其他教师光临指导。

  三、评课要求:

  5、评课采取书面评议和口头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示范课、汇报课必须有点评稿,其它口头探讨评议法,并作好评议记录。听课教师必须在听课记录中填注评课详细意见。

  6、评课因类型不同而有不同要求,新教师汇报课以站稳讲台为目标;教学能手、新秀评选课以授课艺术为目标;示范课、研讨课以单项重点内容为目标。

篇5:教师结对帮教制度

  教师结对帮教制度

  为了培养青年教师,发挥校本资源实施同伴互助,特制订教师结对帮教制度:

  1、结对采取同课头教师两人一组,以新老师搭配、开学初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教研组协同指导。

  2、帮教内容包括:

  (1) 备课研讨:采取同学科同课头共同备课,共同钻研教材,领会课标,掌握精髓。

  (2) 上课研讨:听课评课相互上课,研讨教法,提高教学水平。

  (3) 管理研讨:学生管理、学法指导研讨。

  3、结对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新教师主要学习老教师教学方法经验,老教师主要学习新教师知识层次和现代教育技术。

  4、结对帮教成果及过程资料将纳入学期教学人员岗责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