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消毒和废弃物处理制度

检验科消毒和废弃物处理制度

  检验科消毒及废弃物处理制度

  1.医务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应穿戴整洁,工作服一般每周更换2次;

  (2)试验室接触标本均为可疑污染物,操作前均应戴好乳胶手套,手套破损要及时更换,工作后脱手套用手消毒液消毒双手,用流动水洗净;

  (3)做血常规检查的操作者必须做到一人一消毒,消毒液为0.5%醋酸洗必泰酒精;

  (4)离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脱掉手套;不能穿工作服到院外活动。

  2.病人手指消毒

  (1)做血常规检查应选取病人无红肿,破损,伤痕的手指部位;

  (2)用75%酒精消毒针刺部位,干后针刺取血,做到一人一针一消毒一吸管;

  (3)推片不得直接接触创口皮肤取血。

  3.废弃物的消毒及处理

  (1)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黑色垃圾袋装生活垃圾,黄色垃圾袋装医用垃圾;

  (2)装盛垃圾的垃圾桶应用脚踏式,或加盖儿。

  (3)固体医疗垃圾套双层垃圾袋,防止泄露,,定时或在装满3/4时及时清理,运送到指定地点,集中焚烧,转运时应有防止锋利物刺破垃圾袋遗洒的防护措施。

  (4)液体垃圾如病人尿液、胸腹水、呕吐物 按8片/L健之素消毒片投放,有效氯浓度为2000mg/l,作用30分钟,到入医用下水道;

  (5)锐利物应及时投入专用锐器盒,在装满前或48小时之内及时更换。

  (6)一般的化学废弃物可直接排入下水道;血球分析仪废液含氰化物,应放入健之素消毒片,30分钟后到入下水道。

  4.重复使用检验器材处理

  (1) 重复使用的器材用后应浸入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4小时,再清洗干净;

  (2)浸入重络酸钾(50克溶于100毫升水)浓硫酸(1000毫升)溶液,24小时;

  (3)取出,蒸馏水冲洗10遍以上;

  (4)烘干,备用。

  5.各种物面及地面消毒

  (1)各种物表及台面每日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用紫外线消毒时,灯管离台面不宜超过1米,消毒有效区域为灯管周围1.5-2.0米,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地面用浸有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0.1-0.2%过氧乙酸的拖把拖地

  6.空气消毒

  (1)实验室应开窗通风,保证持空气流通、清新;

  (2) 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每次时间均应大于30分钟,每天不少于1小时;

  (3)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采用静电吸附式空气净化器持续消毒。

  7.化验单消毒

  (1)要保持化验单干净,避免被检验材料污染;

  (2)不等取的化验报告单,在每日工作结束时,用微波炉中火消毒2分钟后发出;

  (3)门急诊未被污染的化验单,可随时发出。凡有可能被污染的化验单,均须经消毒后方可发出。

  8.消毒液配制及监测

  (1)正在使用的消毒液应有标识

  (2)四环牌清洗消毒剂含有效氯5%,配比:1:19有效氯≧2000mg/l;1:99有效氯≧500mg/l; 1:199有效氯≧250mg/l;

  (3)健之素消毒片含有效氯250mg/片

  (4)消毒液浓度监测用G-1型试纸

  9.紫外线强度监测

  (1)开启紫外线灯管5分钟后,将指示卡置于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米处,有图案的一面朝上,照射1分钟,图案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为合格;每季度检测一次;

  (2)做好紫外线消毒记录,每季度检测一次紫外线强度,检测结果贴于记录本上,灯照强度<70μW/cm2应及时更换灯管。

Editor:爱拾贝 www.aishibei.com

篇2:医疗废物专用运送工具和暂存处清洁消毒制度

专用运送工具和暂存处清洁消毒制度

  ①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②暂时储存室及区域每闩用 0.1-0.2 %的含氯消毒剂对墙壁、地面或物体表面喷洒或拖地消毒,每一次。

  ⑧防护用品在每天工作结束后要用 0.25 %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④医疗废物转移出去后对其区域及用品用 0.1 %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拖地消毒。

  ⑤医疗废物转运推车及容器每日用 0.1 %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洗消毒。

  ⑥对医疗废物包装物表面被污染时要立即采用 0.2 %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

  ⑦每次收集或转运医疗废物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并洗澡。手消毒用 0.5 %碘伏消毒液或 75 %的酒精擦拭 1 — 3 分钟。

  ⑧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前必须就地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用 0.2 %的含氯消毒剂浸泡 30 分钟。

  ⑨对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的排泄物用 0.2 %的含氯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静置一小时后排人污水处理系统。

  ⑩一旦发生医疗废物溢出、散落时,立即进行收集、消毒处理。

篇3:幼儿园卫生与消毒制度

  幼儿园卫生与消毒制度

  为了幼儿身体健康,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要求,幼儿园特制定以下消毒卫生制度:

  一、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两次。

  二、水杯消毒。每日早晚用流水清洗水杯,每日消毒一次。

  三、毛巾消毒。要求每日消毒一次,并每周清洗、暴晒一次。

  四、加强幼儿一日生活管理,保持幼儿个人的清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桌椅、门把手、床栏消毒。 要求每日用消毒液擦洗一次。

  六、玩具消毒。幼儿玩具每周用消毒液浸泡一次,并晒干。

  七、厕所消毒。保持厕所清洁卫生,每日用厕清或消毒水冲洗消毒。

  八、床上用品消毒。床单、被套每月清洗、消毒一次,枕套每月两次。被子、垫被、枕头每月至少暴晒一次。

  九、配合保健医师做好幼儿每日晨、晚间,预防疾病。

  十、如遇传染病毒传播时期等特殊情况,将另行通知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篇4:主管部门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

  一、总则

  1、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3、伤亡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二、事故报告

  1、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者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

  2、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建委、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

  3、企业主管部门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系统逐级上报。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

  (2) 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3) 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4) 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5) 事故报告单位。

  4、发生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业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

  三、事故的调查

  1、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2、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区县建委、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等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3、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1) 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

  (2) 查明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3) 提出事故处理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措施的建议;

  (4) 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5) 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4、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企业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四、事故处理

  1、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由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2、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生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在伤亡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延迟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九十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一百八十日。伤亡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当公开宣布处理结果。

篇5:火灾的调查及处理制度

  火灾的调查及处理制度

  1、火灾扑灭后,安全部要设专人保护现场,不准一切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2、火灾现场包括下列三个范围:一是发生火灾引起燃烧的场所。二是虽然未发生燃烧但与火灾原因有关的场所。三是发生火灾涉及到的场所。

  3、在扑救火灾时,以不影响灭火行动为前提,要注意尽可能的减少对现场的变动,保护现场的痕迹与物证。

  4、发生火灾事故,安全部及有关人员应主动配合公安机关查清原因,查明肇事责任者,并提出处理意见,对有意隐瞒火灾事故不报告者、提供伪证者,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5、发生事故必须做到“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