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1、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一套用品只限于一个患者使用,无菌物品即开即用,用后及时回收,并严格按医疗废物分类要求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处理。
2、耐高温高压器械:每次使用后置于500mg/L有效含氯消毒液中加盖消毒30min,然后彻底清洗,再于流动水下冲洗干净,然后晾干,最后进行独立包装,统一送供应室进行高压灭菌。
3、高速手机部件、低速手机部件:每次使用后要继续运转20~30s,以排出内腔水和气,同时也能将进入轴承、气路的污染物自然排除,然后再进行清洁,抹干,送供应室进行灭菌。
4、不耐高温高压的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处理。浸泡时间规定>10h,物品必须完全浸没,并登记浸泡的起始时间,器械从消毒液中无菌取出,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再使用,或者用无菌纱布抹干后置于无菌容器中备用。
5、消毒浸泡液管理:全部消毒、灭菌浸泡液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定期更换,每天监测消毒液浓度,每个容器均要贴上消毒液名称、浓度、有效使用时间,并设立登记本,对每次更换时间、每天监测所得消毒液的浓度、每次浸泡物品的起始时间均要进行登记。
6、修复技工室物品管理: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每次使用后均置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消毒30min后,流动水下清洗干净,晾干,放于清洁容器中保存备用。
7、环境管理:针对气、水枪、高速涡轮机钻使用时,对环境中空气和物品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以及用后的器械粘有血液、唾液、分泌物等,是细菌繁殖的重要培养基的原因。要求护士要及时回收医生使用后的器械,并于室内安装符合要求的紫外线消毒灯,每天进行消毒,并登记;环境表面每天工作结束后,对每个诊疗单元,以及在诊疗过程中,被患者血液、唾液或其他分泌物污染的工作台面等均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周另再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洁消毒。
8、防护管理:为了更好地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在可能接触血液、被血液污染的唾液或口腔黏膜时,医生必须戴乳胶或乙烯基手套。诊治每例病人前须洗手和更换新手套,医生在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和帽子,必要时戴防护镜,在操作时被液体污染或沾湿时立即更换,防护镜则先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毛巾擦净,再用清洁剂洗涤。
9、手部清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能去除手上大部分暂留的微生物,规范的洗手可以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因此要求医生在为每位病人诊治前后或手直接接触可能被血液、唾液、呼吸道分泌液污染的物品后,必须进行常规的洗手;在诊疗操作过程中手套穿孔而致手部污染时,应及时脱去手套,用肥皂于流动水下洗手,每次洗手时间约为2min。如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洗手后必须再用5000mg/L碘伏消毒液搓洗5min,最后用流动水洗净。
10、医疗废物管理:口腔科内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均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严格分类。血液和吸引的液体直接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废弃的针头、刀片、玻板等锐利器械放入符合标准的利器械盒中,感染性废物放入符合标准的黄色胶袋内,每天一次由专人封闭送废物回收间,再送至指定合格的医疗废物处理部门作无害化处理。
11、加强监控: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小组每季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对口腔科进行消毒、灭菌质量等工作进行相关项目的微生物监测,如:空气、物表、无菌物品、无菌浸泡液、工作人员手的细菌培养等,以及随时检查无菌操作的执行情况,并将监测、检查结果及时向口腔科进行反馈,每季一次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整改措施。
edit:www.aishibei.com 爱拾贝篇2:消毒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消毒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二、周围环境无污染源。
三、内部布局合理,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区划分清楚,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天花板、墙壁、地面等应光滑、耐清洗,避免异物脱落。
四、有物品回收、消毒、洗涤、敷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送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
五、压力蒸汽灭菌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执行。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要求存放,在有效期内使用。
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七、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和监测措施:
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洗涤剂、试剂、设备、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毒供应室。对消毒剂的浓度、精洗用水的质量进行监测;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和初洗、精洗、组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成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
篇3: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1、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2、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3、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现阶段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还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二、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5.5-6.5m2,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1m2。
1、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2、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3、婴儿用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4、患有皮肤化脓及其它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5、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6、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保温箱等,应彻底清洁、消毒。
三、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1、病房(室)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2、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于90cm,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干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篇4:治疗室、注射室感染管理制度
治疗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五、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六、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七、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未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八、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武清扫。
篇5:消毒灭菌药械管理制度
消毒灭菌药械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对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进行监督管理。
2、感染管理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负责对全院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存在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3、药剂科应根据临床需要对消毒灭菌药械进行采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查验必要证件,监督进货产品的质量,并按有关要求进行登记。
4、应准确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予以解决。